节目视频
  • 越千年 行知陕旅--故事里的陕旅

    越千年 行知陕旅--故事里的陕旅

    回望是我们历来已久的习惯,今天我们在浮光掠影里路过古人的生活,我们回望过去,正是在寻找自己。在这段古味浓郁的里程里,一首《长恨歌》把我们带入了凄迷委婉的动人爱情;一出《出师表》让人们见证了诸葛孔明的睿智与大度;一段《大唐女皇》呈现出我中华大唐博然于物的艺术财富……

  • 越千年 行知陕旅--永不褪色的红色峥嵘

    越千年 行知陕旅--永不褪色的红色峥嵘

    漫步在延安,时常让人误以为置身于一座巨大的时间机器。这里仿佛一个时空与空间搭建的巨大魔方。在这个巨大的魔方里陕旅承载太多人的记忆和憧憬。田洋又一次踏上了舞台,这个舞台承载了他的梦越走越远;小宏远踏上了古老的城墙,没有了战火硝烟,他的童年充满的不再是离别与悲痛;王天翔回到了他所在的博物馆,在这里他依然不辞辛劳的宣讲着壶口瀑布和陕北信天游。那些往事,从未如烟;那些旧梦,也从未走远。

  • 山脉中的七彩王国

    山脉中的七彩王国

    成都被称为天府之国,是一座有着千年文化的古老都市,自春秋战国以来,孕育着悠久而独特的人文景观。改革开放以来,成都焕发着全新的活力,它开放、自由的氛围使它成为最受年轻人喜爱的城市之一。

您的当前位置:发现之旅《美丽中华行》栏目 >> 节目文稿节目文稿
问道武当
2013-11-21
《问道武当》解说词
第一集
引言:
游走于高山之巅,千百年来,修道者们固守着一份别样的生活,究竟是什么吸引着芸芸众生,让这座绵延八百里的大山,成为了所有问道者心中的圣地? 是历经六百年风雨仍恢宏如初的建筑,是云雾掩映中如山峦般波澜壮阔的历史,还是穿越时空追寻了两千多年的梦想? 
《问道武当》解说词:第一集 何出仙山(上)
清晨,钟声敲醒了漫漫沉睡,武当山的道人们在紫霄大殿吟诵经咒,开始了一天的修行,这是一种因循了几千年的生活。 在道人们心中太阳升起的时候万物苏醒,静坐修炼可以保养精气神,摒弃一切凡尘杂念。在道教信徒的眼中,天高高在上神秘莫测,而高耸入云的山峰是人们能够看到的离天最近的地方。 武当山最重要的道场之一紫霄宫便坐落于群山之中,与山中其他道场不同的是,紫霄宫是以女道长居多的道教宫观;早课结束后,紫霄宫开始了另一种生活。
对于世人来说,这座大山处处充满传奇,武学宗师张三丰是如何创立了武当派,那些看似普通的道人们是否身怀绝技,与这座大山一同构成风景的他们究竟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在这个幽静的院落,是道人们居住的地方,她们称这里为“丹房”。两年前,李道长从老家来到武当,从此不问出处年龄和姓名,因为出家便意味着与尘世了断。在这里,她和其他的女道长一起,有了一个特殊的名字“坤道”。它来源于《周易》中乾为阳、坤为阴的说法。所以男道士被称为“乾道”,女道士为“坤道”。 入道门前,李道长曾在北京学了两年的古筝,现在她最大的心愿就是进入诵经班,用琴声向神灵诉说自己内心的虔诚,清心寡欲修身问道。 从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修道人开始,这种生活在武当山已延续了两千五百年。 对于这座大山来说,两千五百年前的那个春天,************似乎来的特别迟。 在等待中,一个叫尹喜的中年男子,闯入了宁静的山林,他似乎走了很久很久,山路崎岖,无数次跌倒的他继续前行,这是武当日后被纳入史册的一年,就是这个孤独的来访者改变了这座大山的命运。
历史上应该说是实有其人的,因为老子《道德经》的遗传下来,就是因为有尹喜真人才有的《道德经》这个故事呢。
中国有一个故事叫“紫气东来”,“紫气东来”说的就是尹喜真人在函谷关当关令的时候,他观星望气,看见东方有紫气飘来,今天武当太常观诠释了那一段传说。 那是一个秋天的清晨,紫气从函谷关山谷升起,尹喜在等候一个骑着青牛,须发皆白的老者,他因为这次等候而位列真人名垂青史。他等候的这个人叫李耳,人们更习惯他另一个名字“老子”。 所以不久呢,就有一个白胡子的白胡须的老者骑着青牛,从东方过来,他(尹喜)的手下赶紧报告他,他下到关口,亲自去迎拜老子。他以为老子要归隐了,所以他就要求老子能留下一点著作,老子就应尹喜真人的邀请留下了《道》《德》两篇五千言。 今天我们已经无法找到老子的手稿,武当山只遗留下这一本清代手刻本《道德经》,当年在昏暗的烛光下尹喜读完了全本经书。这是一个不眠之夜,他似乎在瞬间被拨亮了心灯,看到了生活的另一种可能。顿悟后的尹喜决定弃官归隐,这一条漫长的问道之路究竟通向何方呢?
我们所谓的“仙”字,是上面一个人下面一个山,人在山中称之为仙。那么尹喜呢,当时在考虑我要去求仙学道,那我要选择一个适合隐居的地方;他在函谷关当关令时间比较长,他肯定知道函谷关周围哪些地方可以隐居,比如说函谷关的东北边是云台山,那么在函谷关的西南边是少华山、太华山,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华山;那时的华山早已是道家极为重视的洞天福地,而武当山还不为世人所熟知, 宋代《太平寰宇记》中,明确地记载着武当县治到各地的路途历程:东北至东京九百八十里,东北至西京八百八十五里,西北至长安九百里;不难看出武当山因为远离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以不为统治者所注意。然而,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武当山比华山、云台山多了另一个机会。
他(尹喜)显然认为这两个地方可能离当时的统治中心太近,或者是离战乱的地方太近,不太适合他归隐。他继续向南走,越过秦岭,经过伏牛山,感觉这些地方也不太适合他,最终他继续向南走,从汉水北岸过汉水南岸,他遇到一个巍峨的大山,这座大山就是武当山。它的西北部是秦岭山脉支脉,西南部为神农架,秦岭和大巴山之间的汉水谷地,从西向东延伸,武当山正好耸立于其出口处,正是道家梦寐以求的修道之地。
历尽艰辛,这一刻尹喜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武当呢?从函谷关一路奔波而来,尹喜终于找到了心灵的皈依,他成为了武当有记载的第一位修道者。
两千五百年前,就在这块岩壁下尹喜开始了寂寞的修行,这是一场一个人的精神盛宴。从此天为被地为床,青山为友流水知音,后世的人们向往这神仙般逍遥自在的生活,便将这儿称做“隐仙岩”。 当年的尹喜从岩洞仰望苍茫群山,他很容易看到一座直冲霄汉的山峰,那里常年云雾缭绕,若隐若现的大顶让尹喜产生了无限的遐想;尹喜开始不由自主地留意这座山峰,他发现这是武当山最高的一座山峰,如同一根通天大柱屹立于群山之上,所以被称作“天柱峰”,这是怎样神奇的一种伟力使得周旁的山峰都向它聚拢?
天柱峰仿佛是君临万方的天帝,其他群峰都是朝拜的臣民,直到这时尹喜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一次问道之旅才刚刚开始,他还要穿过逍遥谷,越过展旗峰,登上海拔1613米的天柱峰顶;在他的心中那座最高的巅峰或许意味着宗教的高远至境,在与天相接的绝顶修身问道才是最终的理想。 又一个春天到来的时候,尹喜再次启程,朝着自己的梦想出发。
然而,这趟旅程却远比他想象中的更加艰难。尹喜当年到武当山的这个过程当中,在朝拜大顶的过程当中,我认为是非常艰难的一次旅行,这个旅行并不是一天完成的,可能会经过若干年。因为武当山深山密林当中人没有办法通过去;除了高大的乔木之外,还有密密麻麻的灌木,在灌木中间还有藤萝密布。那么在这样一种状况下,人要通过去非常的困难;尤其是在夏天、秋天那种季节没有办法通过去,可能只有在冬天草木凋零的时候可能向前推进三华里、两华里,慢慢地接近大顶。
冬天的时候,尹喜终于来到了,位于半山间的展旗峰朝拜的路已被白雪覆盖,绵延八百里的武当披上了白色的盛装,这里海拔七百多米,距离大顶还有一段最艰苦的路程。 走在冰雪覆盖的山路上,尹喜需要格外的小心,稍有不慎就会跌入万丈深渊。大雪让动物们早早冬眠,宁静的大山带给尹喜一个迫在眉睫而又无法回避的问题,如何充饥怎样取暖,这恐怕是尹喜度过的最漫长的一个冬天。未知的前程使他一度想要放弃,然而被白雪包裹的金顶显得神圣而又高贵,它似乎近在咫尺又远在天涯。 最艰难的就是我们从现在的榔梅祠然后到黄龙洞,再走朝天宫、一天门、二天门这条路。我真没有办法想像,当年尹喜在没有人帮助的条件下怎么上去的。如果说当时他可能利用了一些当地的像棉(葛)藤,就是我们所说的那种藤条,利用山上倒的自然树木攀爬着树木上去;我想尹喜一定是个攀岩高手,要不然这些地方真是没有办法设想怎么能上去。
尹喜当年走过的路成为了如今的古神道,即便是后来人们精心设计后劈山搭路,一段段台阶仍沿着山崖笔直而上,从山底直达金顶的石阶多达上万阶。当年尹喜一定无心欣赏风景,因为他要面对的不仅是自然的险恶,还有动物们或警惕或贪婪的目光;这是一次常人无法完成的旅途,对于已经人到中年的尹喜来说,被考验的不仅是体力还有坚强的神经,而朝拜路上的每一次叩拜都是向着那神圣的追求。 又迈进了一步,我们无法得知尹喜究竟跋涉了多久,身体的伤痛和心灵的愉悦伴随着他的整个旅途。在神道越来越接近大顶的地方,后人修建了一座名为“朝天宫”的宫殿,传说中朝天宫是人界与仙界之间的分界线,从这里再往前行,便是到人们心中的仙境了。当年的尹喜是否曾在此稍作停留,沐浴更衣,焚香祈祷,在他心中即将踏入的仙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呢?那是无数道教信徒冥想中的完美世界。
道教信仰天神,认为天界分为若干重,各路神仙居住其中逍遥自在。从最初的欲界六天到元始天尊居住的最高天大罗天,仙界里由低到高共有“三十六天”,这是一个神秘而又奇特的数字,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深意呢?仔细观察人们会发现它恰好是九的倍数,你看中国人讲九五至尊,皇帝是九五至尊,我们的玉皇大帝,道教供奉的这些玉皇大帝,包括玄武、真武大帝,因为他是天帝 最高的,所以你看他戴的那个冠,冠上面有九条(冕)旒,为什么有九个?就象征着他们极尊的一个地位。
或许正是源于如此富有道家意蕴的解释,后来的人们看到众多的山峰都俯身朝拜天柱峰时,为彰显大顶在修道人心中至尊无上的地位,将这一罕见的奇观命名为“七十二峰朝大顶”。
《问道武当》解说词:第一集 何出仙山(下)
几千年来,通往大顶的神路上,来来往往着络绎不绝的朝拜者,他们在追寻前人的足迹去往心中的圣地;古代的设计者仿照天宫在人间设立了三重天门,游走于天门之间,方能体会到登峰的艰难和大顶的神圣,也更能明了修仙是一个从低到高不断进取的过程。 两千五百年前,尹喜跋涉了千山万水,沿着这长长的神道穿过层层天门,他是否按捺着心中的狂喜,一步一步梦想几乎触手可及,在跨入最后一道门的刹那来自大顶的阳光让他感觉到了从未有过的温暖和幸福,登高远眺梦境与现实完美结合,没有人知道尹喜平静的外表下是如何暗流汹涌,这一刻尹喜究竟看到了什么呢?
几千年后人们在航拍时,终于了解了当年的尹喜究竟看到了怎样奇妙的景观。 那是公元1994年的春天,摄影师在武当山金顶周围航拍时,无意间拍到了这张从太和宫南面空中俯视天柱峰的照片,当我看到这个照片时候我就突然想到早在宋朝的武当。
《道经》里面就说武当山山势徘徊,如天关地轴之象,那么所谓天关古人就是指的是蛇,地轴指的是龟,因为武当山的山势从大巴山蜿蜒曲折过来像一条蛇,而整个天柱峰和腹顶就组成一只龟,所以说古人对这个东西有认识。
我们现在不能理解的是古人没有航拍技术,他怎么知道武当山的金顶就是一只龟的形状?或许当年的尹喜在无数次的攀爬中发现了这个惊人的秘密。他被大自然强烈的震慑了,因为他清楚的知道龟蛇合体在很久以前就被古人称为“玄武”,在经过历朝历代不断地演变后,玄武成为传说中镇守武当的水神,武当山金顶上的山峰就是一只神龟,因为武当山是位于南方,南方五行叫火方,然后它又像一个熊熊燃烧的火焰,中间非常高 火苗非常高,周围山峰都朝向大顶,加上上对着天上的火星,武当山地区火太盛,在这个火非常盛的地方有一个水神************在山顶,这样武当山就有了这种“非玄武不足以当之”的这样一个说法;水神************着火,水火既济 阴阳协调,所以名字为“武当”。
如今的大顶之上屹立着一座朝向东方的金殿,每天 太阳升起的时刻道人们都会来此敬香朝拜,在他们心中金殿正是水神玄武在人间的居所,他端坐于群山之上守护着连绵不断的八百里大山。明朝的帝王为表达对玄武神的敬仰之心,特意为他修建了这座铜铸鎏金仿木式宫殿建筑,这座金殿屋顶采用的是皇家专用的重檐庑殿式,与北京紫禁城太和殿形制相同,如此高规格的建筑全国仅此一座,体现了“万乘独尊”的皇权与神权思想。
两千五百年前尹喜并没有看见今日大顶的辉煌,但是,今日大顶的辉煌面对天地神奇造化他是否感到了自己的渺小?这恐怕是尹喜一生中最不舍、最难以决断的时刻,将要转身的刹那,过往的一切清晰地浮现于脑海。 元代《武当福地总真记》中这样记载,尹喜归栖“于武当三天门石壁之下、石门、石窟喜之所居”。尹喜是在武当山继续修道,他并没有达到最高境界,所以他还要继续在三天门下修道;那么既然是在三天门离大顶非常近,所以他修道到了他自己认为是最高境界的时候,他就更容易到大顶去,然后羽化而登仙。
今天在三天门石壁之下,依然保留着一个长宽不足三米的岩洞,当地人称它为“尹喜岩”,从这里仰望金顶几乎是咫尺之遥;当年的尹喜就这样停留在仙宫门外,守望着他心中的那一份神圣,史书记载,悟道后的尹喜与老子在武当山青羊桥相见,随后一同仙去不知所踪。 正是两千多年前尹喜、老子与武当山的结缘使《道德经》从这里流传,这一切为这座看似普通的大山平添了几分不同凡响的仙气,也注定了武当山与中国道教相交相融的历史宿命。
此后,老子称为道教最高神“太上老君”,尹喜被尊奉为道教护法神“玉清上相”,《道德经》也成为道士们课诵的经典;绵延八百里的武当山为无数香客所信奉。大明王朝三百年间,武当山被帝王将相顶礼膜拜,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皇家道场。 
除了每天必须的早晚功课,李道长还会帮助料理一些老道长的生活,这也是观里年轻道长的另一种修行。道教的教义以清静无欲为主旨,他们的许多生活内容对我们来说充满神秘感,但大多数时候这些人与我们没有什么不同,这个隐于深山中的道教圣地,使李道长从多年前侠影仙踪的想象进入晨钟暮鼓的现实;李道长说她希望在道的世界中获得一种平和的心境和看待世界的智慧。 如果尹喜此时来到山中,眼前的一切并不会让他感到陌生,今天,在武当山的宫观中数百名道人,严格的保持古老的道教仪式和传统生活方式。据记载,在明代的鼎盛时期山中的道人曾经超过万人。
夕阳西落 鼓声渐起,武当的道人们开始诵习晚课。道教信徒们认为,长夜即将来临,此时应反省自己一天的对错方能平静身心,修成正果。落日的余晖中玄武神倾听着众生的祈祷,他微笑着俯瞰苍茫群山,这座大山有着太多的神奇,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本集完)
《问道武当》解说词:第二集 上善若水  
引言: 
清晨,武当从沉睡中醒来,阳光点亮最好峰顶的金殿,这是供奉武当山主神玄武神的宫殿。在神灵的注视下仿佛有一只巨大的神龟悠然穿行于云海之中。道教信徒认为,神龟正是玄武神的化身,这是一个偶然的巧合还是大山向世人宣告,八百里武当正是道教天人合一境界的完美诠释地。 
《问道武当》解说词:第二集 上善若水(上)
每年春天,武当山五龙宫村的村民都会上五龙峰举行祈雨仪式。村里的老人们都说,五龙峰是武当山龙脉所在,村民们祈雨的灵应岩里居住着五气龙君,人们更习惯称他为龙神;今天的人们已经不会把雨水的降临寄托在神灵身上,但这种仪式已成了五龙宫的民俗被保留下来。 被继承的仪式是认真的,可关于传统的解释却充满了调侃;早上(祈雨)好给玉帝打个报告上去,玉帝知道的早,好下圣旨知道要下雨;神和人是相通的,神也有一种上下一种关系,民间来我这儿要雨,我要向领导反映,反映以后领导要批下来给你好些雨,下好些雨。
似乎从一开始这座道教名山就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事实上,它日后的辉煌正是源于一千多年前的一次祈雨。 那是唐太宗李世民继位的第八年,老百姓终于从隋末的战乱中休养生息过来,然而不巧的是,这一年天下大旱,飞蝗遍地,朝廷早已下旨前往名山大川祈雨求福,但仍滴雨未下;最后的时刻,唐太宗把目光投向了千里之外的武当山。
他派一个叫姚简的人来此求雨,姚简此行开始了水神玄武与玉帝们延续数千年不可分割的缘分。史书记载,姚简在五龙峰遇见了五个儒生,自称“五气龙君”,他们说此山是玄武神守护,我们看你为人正直特尊玄武之命前来相访,随后,大雨倾盆而下,这是从一滴水开始的传奇。
此起彼落的水滴在一瞬间团聚,又在下一瞬间簇拥成涓涓细流,然后,默默地滋润万物,却不求回报。《道德经》有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认为最美好的品格如同水,滋养万物而不与其争。 正是一场期盼已久的大雨,让武当山威名传天下,唐太宗下旨在五龙峰修建五龙祠,武当山出现了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座皇家庙宇。这座沉寂千年的大山将渐为世人所知,并且终将后来居上被冠以“大岳”之名,凌云于五岳之上,成为令人神往的宗教圣地。 唐代帝王都喜欢吃丹药,希望于世长生;武当呢,炼丹的人在当时整个全中国他们是最出名的、最优秀的,所以在唐太宗心目中武当山是仙山,很灵。唐初,为抬高自己统治天下的正统性,李世民利用道教祖师老子姓李的巧合尊奉老子为唐王室的祖先,宣称自己是神仙后裔,于是道教成为了国教,其地位超越了儒教和佛教,居三教之首。
所以唐朝初年的这些贬官呐,包括皇太子没有势力了,被废掉了,都发配到武当山这一带;那么这个开发地区它建立一个宗教中心,又对这个地方起一种什么作用呢,起一种文化上加以充实的作用。 然而,当时的武当山还未跻身道教圣地之列,唐太宗为什么会派人前往此处求雨呢,因为武当山有武当、武当,“非真(玄)武不足以当之”,就是真(玄)武神是武当山的主神,求雨那肯定要在主神这地方求啊,也就是从这时起武当山与帝王有了牵连,而玄武神也由此进入帝王的视线。
那么玄武究竟是一个什么神呢?这是今天我们在武当山文物部门见到的一组玄武像,“玄武”之称最早见于《楚辞.远游》,书中记载“玄武”为龟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鳞甲,故曰“武”。远古时期,人们把春天黄昏时南方的若干星星想象成一只大鸟的形状,称为“朱雀”,把东方的若干星星想象为一条龙的形状,称为“青龙”,把西方的若干星星想象成一只老虎的形状,称为“白虎”,把位于北方的若干星星则被想象成龟蛇相撞的形象,称为“玄武”。
后来,玄武由远古人类崇拜的动物神、星辰神演变为守护北方的将军,脱离动物神的形象而人格化,这是一个质的转变;然而,历史赋予玄武神的使命还远远没有结束,在此后的数百年间,它将从“将军”一跃成为“真君”,最终贵为“天帝”;八百里武当将它奉为主神,历代帝王向它虔诚膜拜,武当山也因此成为了皇家道场。
现在祈雨结束后,龚书记开始忙活自家的农活,他担任五龙宫村的村书记已经十多年了;离他家不远的地方就是五龙宫遗址;从贞观八年敕建五龙祠,历朝历代对它加封扩建,一千四百多年过去了,虽然宫殿已残破不堪,但我们仍然不难想象当年的盛况。因为在这个地方求雨非常灵验,所以历代皇帝都很重视,由唐而宋,由宋而元一直到明朝,宋朝叫“五龙观”“五龙灵验观”,到了元朝开始改名为“五龙宫”,后来叫“五龙灵应宫”,再后来叫“大五龙灵应宫”;到明朝叫“兴圣五龙宫”,所以说它名字里包含的这种灵应的色彩是非常明显的。 
《问道武当》解说词:第二集 上善若水(中)
这条蜿蜒的朝拜路两侧曾矗立着高大的宫墙,因水而生的五龙宫却被元末、清末的战火侵扰,公元1927年民国土匪的一把火让五龙宫成为了一片废墟。如今,正殿仅剩一堵高墙,高墙之下为今人重修正殿内,供奉武当山现存最大的铜铸鎏金玄帝坐像,历经千余年风雨,五龙宫留下了许多和水有关的传说。 五龙宫青石海墁大院内的五口古井,井水清澈,甘甜可口,倘若一井打水,五井皆动,当地人相传,当年帮助姚简祈雨成功的五气龙君常神游于此,所以名为五龙井。井边是天地二池,一圆一方正合天圆地方之意,天代表阳地代表阴,地池是阴的体现,天池那个圆形的池子是天的体现,那么这种观念是古人的阴阳观念的体现,而五井我们说的叫五龙井,五龙井代表五种颜色五种方位,金木水火土五行,所以说呢五井又是中国古代五行思想的体现。
事实上一井打水五井皆动,并非“五气龙君”的神助,而是古代的道人们精妙的设计直通地下五井,不仅沟通了地下水,设计师们还将五井连接为一个整体,如此,既解决了水的来源,还让彼此间互通有无;而天地日月四池是古人为土木结构的宫殿免受火灾准备的消防池。 五龙宫的五井四池它本身从宗教上来讲,它有一个特别的意义就在于它是一个水的一个象征,因为在中国古人居住的地方都离不开水,那么这个五井四池它是对水的一种崇拜的体现。古代的工匠们用智慧筑成了一个完整的供水系统 ,这一切对于道人们来说,还有着另一种独特的寓意,尤其是水对万事万物都能滋润,同时又不和其他的事情争高下,它总是水往低处流,这种特性非常像道,另外水它是可以清洗污浊的东西,但是只要安静下来它又很快澄清自己,这种特性也非常像道,所以在道教宫观里就会特别的修一些水池、水井,来代表这种道的意境。
去年底,公路已经那个通到了五龙宫村口,五龙宫的修复工程眼看就要开始,村支书龚书记招呼着道士们一起除去宫观内的杂草,清理日池月池里的淤泥,而就在这些断壁残垣之下,隐藏着一个更大的与水有关的秘密。 这是水帘洞的出口,下面进去以后从这儿估计是最大的一个出口,这有多长这个水帘洞这就有两百多米吧;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地下迷宫,供奉水神玄武的宫殿,汇集着多少与水相关的传奇?
为解开这个谜龚书记带领着我们从五龙宫东端照壁而下,去探索那些未知的奥秘。你看,就是这个水帘洞;这是一项极具匠心的地下排水工程,宋、元时武当道士为了扩大五龙宫建筑规模,利用其五万平方米的山沟,用整方青石砌成纵横交错的暗渠,形成系统的排水网络,让各种水汇集后,从主干石渠排出,石渠完成后再填平沟壑,构建了一个绝对避风藏气的五龙宫。 那个里头,人要(从)那里进来那是不可能的,它那个缝很小,都是石头都是一条缝,水可以走,人不可以走,这个在中国筑城的这个技术里面用,有些地方的城门有水门,那有水门人要偷偷地从水门里游泳游出去;敌人如果要偷偷地从水门进来呢那怎么办呢?就用石头就是武当山这个技术。
从设计精妙的供水系统到完善的排水工程,汇集智慧和财力的五龙宫用另一种形式表达了道家对水、对神灵的虔诚之心。 那为什么里面有井,四面山上的水汇聚都流洼洼里面来了,所以它每一个井都有水,用水没问题,那用了水以后要排出去,下去以后要变成个水塘呢这不就堵死了吗?它就得出水,出出去,所以这个地方在我们中国建筑上,它是一个绝妙的东西,丛唐到宋,历经元、明,一代代武当的道人们共同打造了一个如仙境般的五龙宫,直到今天,仍然没有人能用文字描绘出它鼎盛时期的灿烂辉煌。然而,对于武当来说,这一切仅仅只是开始,在水神玄武的注视下,另一个神奇即将上演。
每天,紫霄宫祖师殿东侧的池水旁,都会有很多外国人习武打坐,他们是武当武术学校的外籍学员,与这池碧水朝夕相伴的他们也许并不知道,这个看似普通的池子却蕴涵了道家的最高理想。 七百年前,在经历了无数个严寒酷暑之后,元代道人革道谨终于将水池完工,现在该给它取一个什么样的名字呢?望着被白雪润泽着的宫殿,他想到了《道德经》中的一句话: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而大殿之上所供奉的正是这座大山的主神,水神玄天上帝,革道谨顿时有了一个绝妙的名字“上善池”。水用另一种形式装扮了古老的紫霄宫,这里是继唐太宗建五龙祠之后武当山又一处由帝王敕建的宫殿。 公元1018年宋朝的皇帝将目光投向了武当山,事情的起因是皇城汴京的玄武祠旁涌出了一股泉水,泉水带有甜味,人们喝了以后感觉到非常甘甜,后来生病的人喝了以后也能治病,当时是这样传言的,正史里都这样记载,这种情况引起了宋真宗的重视,宋真宗正在推崇这个真(玄)武神,把它推崇成为一个宋朝的保护神。这是武当山又一次因为水而得到了帝王的关注。
宋真宗为表达对神灵的感激之心,将玄武由“将军”升格为“真君”,封号为“灵应真君”。一百年后,宋真宗的重孙徽宗即位,宋徽宗信奉道教,自称教主道君皇帝。即位第二年徽宗就给水神玄武的“灵应真君”封号前加上“佑圣”二字,他希望武当山的主神保佑自己平安无忧;同时,徽宗还令人在武当山寻得又一处背山面水的风水宝地,于是,东神道上建起了紫霄宫。
《问道武当》解说词:第二集 上善若水(下)
今天的紫霄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它毁于战火,又数次重建;明永乐十年敕建时,改称“太玄紫霄宫”,是武当山现存最完整的宫殿之一。它坐北朝南背依展旗峰,层叠起伏的山势如宝椅状,紫霄宫就坐落正中,它完美体现了中国古代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风水原则。
宫殿落成后,宋徽宗称其为国家祈福之廷。宋朝始终感觉到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先是北方的辽后来是西夏,都对宋朝的边境构成了军事上的威胁,那么宋朝作为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打仗,军事上尤其骑兵,处于劣势,希望有一个神能保佑农耕社会的安定,那么后来他们找到了北方之神,水神、战神,就是我们所说的玄武神,后来改称为真武神。
银杏树落完最后一片叶子,又一个冬天来到,大雪中的紫霄宫肃穆庄严,飞扬的白雪覆盖了岁月的留痕。公元1257年2月,蒙古军从北、西、南三面包围南宋之时宋理宗为真武献上长达十六字的封号乞其庇佑,诰词情真意切,诚惶诚恐;三年后,宋理宗重病身亡。不久,武当山许多宫观遂无道士看管荒废凋敝。
大雪仍旧在下,武当开始了漫长的冬眠。屋檐下的角兽盖上雪被后熟睡,昔日青烟寥寥的香炉披上了白色的盛装,紫霄宫迎来了难得的清静。 八百多年过去以后,宋代紫霄宫只留下这个幽静的院落,道人们称它为“东宫”,这个四合院式的两层小楼,完整的保留了宋代宫观建筑特征,历经数百年风雨,曾经被宋王朝视为洞天福地的它显得古朴又典雅;雨水清洗掉岁月的尘埃,这座供奉水神的宫观,在一场春雨过后,继续上演着武当与水的故事。
水浸润了整个紫霄,道人们有了难得的闲适。这一刻,紫霄远离了尘世的喧哗回归于宁静。伴随着雨点的此起彼落,这座古老的宫观仿佛在与水共舞;雨过天晴后,不断有道人来上善池取水。而祖师殿后的龙王井则是道人们心中的圣地,他们坚信这个供奉水神的宫殿后居住着一条小白龙,所以,只要抱有虔诚之心就能取得延年益寿的圣水,紫霄宫祖师殿后还设有“天一池”,这个名字来源于《易经》中的“天一生水”,意思是万物中最宝贵的物质是水,有水才有了生命。
每当雨季来临,不断涌出的山泉水通过天一池流向上善池和日池,纵横交错的水从高处流往低处,润泽了整个紫霄宫后流入金水池,随后通过禹迹池去往四面八方滋养万物生长。 因为水,紫霄宫有了许多美丽的传说。人们游览着古迹倾听着这些流传已久的故事,他们相信古老宫观里的圣水能给自己带来好运,一种天人合一的和谐日复一日地流动于紫霄。然而,这些生命之水究竟来自哪里又将去往何处呢?
每个月,太极湖的湖面上都会有水文站工作人员忙碌的身影,她们精心守护的这一江清水位于武当山脚下,它是亚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1958年兴建时,汉水边的一个恢弘的宫殿净乐宫,被淹没在了水底,它是明朝武当山道教宫观建筑的起始点。关于它的建造源于一个古老的道经的故事,玄武本是天上的神灵,被太上老君点化脱胎于净乐宫皇后,入武当修道四十二年,功成飞升;为彰显父母养育之功,武当山建造了供奉净乐国国王和皇后的净乐宫。 如今的净乐宫,静静地屹立在一江清水之下,它熟悉这水的味道,因为这清冽的山泉水就来自于武当山的最高峰天柱峰。
武当山是一个非常有灵气的山,所以它在天柱峰它的水就从天柱峰那么高处就有水了,一直往下流,实际在下面它还有水,不断汇集大,汇大、汇大,体现这么一个水往低处流的这样一个法自然的规则。 水柔弱无争却能滴水穿石,水也让天柱峰顶的太和宫变得生动而神秘,这座古老的宫殿屹立在最高峰顶,常年被云雾润泽,在道教故事中,这里是天宫和人间的分界处,常有仙人神游于此,所以风、云、雨、雪在道人心中人与万物原来都是大自然的一分子,因此崇拜山川,珍惜草木,更景仰着与他们祸福相依的水,那是大自然的赐予是武当的魂。于是,武当各宫观之间因为水而日夜相连、互通有无,守望相助了千百个寒暑。
因水而生,与水相伴,在水神玄武的注视下,穿行于武当山脉间的四条水系,从天柱峰发源,流经五龙宫和紫霄宫,最终汇入了丹江口水库,而武当山净乐宫--武当山道教宫观建筑的起始点也是当年武当山连接北京紫禁城的起始点,已在水中默默守候了整整半个世纪。
武当山供奉的水神玄武当时是北方的玄武坐镇武当,天下风调雨顺,那么历史非常巧合,那么六百年后呢,武当山下的太极湖的水又要通过一个渠道运到北京去,所以,北京武当有着天然的联系,六百年前是北建故宫南修武当;六百年后是南水北调润泽京津。 这是一个奇妙的轮回,当年,明成祖为感谢镇守武当的水神玄武,从紫禁城下令调集全国三十万工匠打造了一个如仙境般的武当山;今天,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启动太极湖内的一江清水又将流向北京,仅一字之差,修建于同一时期的两座宫殿,武当紫金城和北京紫禁城也在芸芸众生一代一代的守护中遥遥相望。
六百年,十个甲子,武当这座有着厚重历史的仙山又将开启一个新的轮回。 (本集完)
《问道武当》解说词:第三集 神宫初显   
引言
因水扬名走出沉寂的武当山,即将呈现出更为耀眼的光芒。这一切都要回溯到七百年前的元朝初年,一个地方上的小吏突然辞官归隐来到了武当山,这座大山并没有因为他的突然造访而显现瑞兆。 然而,正是这是名叫张守清的人,用二十七年的时间在悬崖峭壁上,打造了一座恢弘的宫殿;武当山因为这座宫殿第一次成为了皇帝告天祝寿的道场,神宫初显,这是八百里武当即将辉煌前的一段传奇的序曲。 
第三集 神功初显 
这是武当三十六岩中最美的一岩,因岩向南而名“南岩”。山体的断层成就了险峻,南岩宫就构筑在这绝壁之上;在那个遥远的只能从史书中去解读的年代,究竟是谁在岩壁上构建出这样一座人间天宫呢?这是一个吸引无数人探询的谜团。 范学峰是现在武当地方志办主任,修建者的故事引发了他强烈的好奇;在现存的志书中只简单的写道,修建者为元代道人张守清,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来到武当,又在什么情况下修建了南岩宫? 元仁宗封张守清为“体玄妙应太和真人”,“那个碑在后头,是不是躺在那比较大的碑?”“就是那个啊,碑比较大,那个字体比较清晰,”“行,等一会儿我们一起去看看。”“那行啊。”范学峰寻找的石碑,是元朝仁宗皇帝所赐,皇帝赐予张守清“体玄妙应太和真人”的封号,他也是第一个被皇帝赐为真人的武当道士。那时南岩石殿完工,皇太后为刚刚建好的石殿赐名“天乙真庆万寿宫”,这座悬崖上的宫殿从此成为专门为皇帝祈福祈寿的道宫。历经七百年,仍保存完整的南岩石殿是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它南向天柱峰,北靠紫霄峰,东连乌鸦岭,西望飞身台,是武当现存最大的石殿。公元1313年,南岩石殿被赐名的这一年,张守清五十九岁,从三十二岁修建南岩石殿到大殿终于落成,整整二十七年过去了。 南岩这个地方修殿是非常困难的,我们现在看到它靠南边是悬崖绝壁,非常难建,所以宋朝就有人想在那个地方修宫,但是没有完成。道经故事中武当山主神玄武神是在南岩得道升仙的,所以,为玄武神在南岩修建一座道宫是武当修行之人心中的梦想。 七百多年前的宋末元初,一个名叫鲁洞云的道人来到了南岩,他自幼入武当学道,四十多年来精通道医道术,能够预知祸福;在众多的道徒的期盼中,鲁洞云并没有开始南岩宫的修建,他在等待一个人,只有这个人才能完成自己乃至整个武当的心愿。 在两个王朝更替的时代,这座绵延八百里的大山同样也在这样安静地等待。
兵荒马乱之中武当各宫观早已荒芜,就在这时四处流散的道众听到一件与武当山关系密切的事情,在京西高粱河,冬天十二月份,我们现在说腊月,出现了这个龟蛇,冬天为什么会出现龟蛇?然后一个太监就报告了忽必烈和他的皇后,那么后来忽必烈就在朝廷当中问汉族的大臣,说这个龟蛇出现象征着什么?
这是武当山现存最早的玄武像,龟蛇正是武当山的主神北方玄武神的化身,从造型上看宋代的玄武像被塑造成温顺的文官形象;与之相反,元代玄武像则显得气宇轩昂,这正是宋元交战时双方的写照。 麾师南下的忽必烈意识到要统治被征服的民族,不能单靠武力************,还必须以宗教笼络人心。汉族大臣就告诉他,我们元朝是兴起于北方,北方之气将王,所以北方的龟蛇就显灵了,这是一个预兆,预示着我们元朝很快就会打败南宋,取得全国的统一。
忽必烈对这种解释非常高兴,所以就在北京高粱河附近修了一个真(玄)武祠真(玄)武庙,这修建了以后就意味着元朝皇帝认可了真(玄)武神是元朝保护神的这种说法。帝王的认可和推崇让鲁洞云和众多的武当道人看到了希望,他们开始清除杂草,修整宫观,然而,他们苦苦等待中的那个人又在哪里呢? 一切似乎都是偶然,又仿佛冥冥中早已安排。
现在,春耕时节武当山脚下的村民们忙活着地里的庄稼,这是一个播种的季节,农人们都期盼着秋天时能有一个好的收成。 
七百年前的元朝初年,一个叫张守清的人也在播种着自己的希望;他出生在今天的湖北宜昌都县,一个与武当山相隔千里的小村子里;张守清自幼读经书,习儒术,长大后做了吏员,这是一个四方邻里都羡慕的好差事,不仅衣食无忧而且在地方上有一定的声望;没料到三十而立这年,张守清突然辞了官,执意要去武当山当道人,史书上寥寥数语没有提及他弃世修道的缘由;然而正是他人生中的这次抉择,成就了武当日后的一段辉煌。
银杏树微微泛黄时,张守清终于来到了武当山,几乎没有迟疑,一入山便拜洞云为师,鲁洞云欣然接受,他感慨地说我等你很久了。在听完师傅对南岩宫的构想后,张守清许下了自己的承诺。 第二年,心愿已了的鲁洞云羽化登仙,在送别完师父后,张守清回首仰望南岩,他没有料到自己的这一承诺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力。
《问道武当》解说词:第三集 神功初显(中)
张守清到武当山的时候只有三十来岁,是一个年轻人,用现在的观点来看他也没有多少的资源可用,比如说,他也没有多少徒弟,他也没有多少的钱财,也没有与朝廷给他的资助;在这种情况下,要在武当山悬崖峭壁上修一个宫殿谈何容易。
一场春雨过后,张守清开始着手南岩宫的修建;这个消息很快传遍了武当,张守清的勇气和胆识吸引了一个人的目光,这个人就是清微派道人刘道明,他擅长清微雷法,能呼风唤雨去疾免灾;忽必烈曾下旨召他入宫,任御前承应法师。 元朝的很多皇帝,从忽必烈开始就对道教一直给与比较高的政治地位,而且让道士们经常参与宫廷里边的一些治病啊、宫廷里边甚至皇位的祭祀这些问题都让他们参与;武当山道士也是他请的之一,而且他们元朝的书里面经常记载道士们这个祈求就灵验了。
农历三月初三是玄武大帝诞生之日,每年的这个时候,武当山都会举行盛大的法事,为玄武神祝寿。公元1285年的这一天,刚到武当山才一年的张守清举行了一场隆重的奠基仪式,一件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居然有了开始,张守清令贵为皇帝御前承应法师的刘道明刮目相看;他决定将其收为门下弟子,对于张守清来说,这一次的拜师修建南岩宫有了人力上的支持,更重要的是,他得到了清微雷法之秘传,为了更好的修习清微雷法,张守清在紫霄宫展旗峰的半山腰开凿了雷神洞;只是刚刚修习祈雨之术的张守清并不知道,自己无意间学会的一门法术会在日后光耀了这座大山。 
武当地方志办最主要的工作之一,就是搜集整理从古至今的武当史志。“这个《武当福地总真集》,我们也要计划把它扫描一下,因为它这个书我看了一下,它属于线装书,线装的呢,所以它这个厚度要压一下。”范学峰和同事们正在商讨复制的这本书是武当山现存最早的山志,当年,在张守清的协助下刘道明编成了《武当福地总真集》,直到今天慕名而来的游客们对武当的了解正是来自于这样的书。 
当年的张守清希望借此吸引来更多的游客,因为南岩宫的修建除了道众的支持,还需要大量的财力,他必须有一个长期化缘的过程,他可能派他的徒弟到全国各地区募缘;可能在各地、在武当山进香的人当中来劝别人为武当山南岩宫施舍一点钱财。这个化缘的过程,肯定不是一天两天,需要十年甚至二十年的功夫。
为了方便朝山香客前来武当进香,张守清率道众打通了两条朝拜之路,东边一条是由山下绞口经元和观过紫霄宫到南岩,西边的一条是从蒿口越系马峰经五龙宫到南岩。元末明初,这两条道路成为武当山与外界联系的主要通道,今天的人们称它为东神道、西神道。
(元代)关于真(玄)武的崇拜的一整套神话都已经形成了,在武当山已经形成了专门奉祀玄帝的这样一个比较大的教派了,道团组织了,并且在全国各地都有崇拜的,特别在北京和其他各地重要的都市啊,都已经有了崇拜玄帝的这个宫观了。
武当山兴盛的香火又一次吸引了帝王的目光,到了忽必烈去世以后,元成宗好像是大德七年,就正式加封玄武神为“玄天元圣任威上帝”,后来我们称“玄天上帝”;正式的官方的称呼是从元成宗大德七年开始的,这意味着元朝皇帝把玄武神推崇到了帝的地位,同时也意味着武当山进一步受到皇帝的重视。
消息传到武当时,南岩石殿正修建到第十个年头;十年来,为了完成师父的遗愿,张守清几乎没有一个晚上入睡,漫漫长夜都是在打坐修行中度过。史书记载营建宫观期间张守清率众开垦粮田达数百顷之多,这是一件今天的人们无法想象的事情,究竟是什么让张守清为这座宫观倾注了全部的热情?
石殿主体工程接近完工时张守清新收了两名弟子,米道兴和王道一,他们入道不久便从今天的江西吉安募到了一尊玄武神像,请回南岩石殿安奉;徒弟们尽心侍神张守清甚感欣慰,他不会想到自己的这两名爱徒会在几年后干一件连他都吃惊不已的大事。
在道教信徒的眼里,山岳天地之间的连接点是通天之路,海拔1613米的武当山天柱峰就是玄武大帝神游之所。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圣地元以前都没有供奉玄武的宫观,最主要的原因当时的天柱峰很不容易攀登,有古代的人讲就是当时攀登一天门、二天门,都必须用竹子做的那个竹索,攀着那个竹索慢慢地攀上去,空手上去都非常困难,那么带上建筑材料再上去更困难;所以在元朝之前,武当山这个天柱峰上面没有大型的道教建筑,只有很简单的一些神坛。
公元1307年,武当山金顶有了一座高宽都不足三米的古铜殿,它外观呈方形,造型古朴而凝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铜铸建筑物,堪称绝世珍品。古铜殿内设有玄帝圣父圣母太安皇崖天帝显定极风天帝,侍卫从神铜像九尊。历经七百年岁月磨砺,铜像表情各异仍栩栩如生。
明代大修武当时因为该殿规制不高,体量太小,就把它搬迁到海拔1556.5米的小莲峰上,外设砖墙围护;因转移,至今故俗称“转运殿”。相传环绕古铜殿转一圈可转运得福,数百年来,游人都要到此寻乐慕趣。
大顶天柱峰风很大,要是一般的木头建筑很容易被风吹走,所以金属的重量可以压住它,另外一个就是山上经常风吹日晒,尤其是下雨,雨淋木制的结构也比较容易损坏,所以他修铜建筑,可以保持长久这种完整的宫殿的造型。这个构思非常巧妙,所以我们说元代铜殿使中国目前现存的最早的古代殿堂,具有特别重要的建筑意义。
《问道武当》解说词:第三集 神功初显(下)
这是一座铜铸仿木结构建筑(古铜殿),瓦鳞、檐牙、栋柱,门框,窗棂等诸形毕具;殿体构件上铸有铭文,从铭文可知该殿的铸造工匠为“武昌路梅亭山炉主万王大”,铸造时间为元.正德十一年。
该殿是武当道士米道兴、王道一去各地化缘,由众多的信士捐资铸造而成。“他们就在全国各地,像常德,长沙,杭州,包括我们说的河南地区,武昌这一带化缘;然后让一家一户贡献一个瓦或者是一个隔扇、一个柱子,用这些东西组成一个铜殿的形状;就是组合的最重的建筑构件也不过是数百斤,有两个、三个人抬上去就可以。这种构思非常巧妙,就是他把一个一个建筑,构件铸造好了以后,然后放到金顶上去安装。”
时至今日,我们依旧无法得知米道兴、王道一用了什么样的方式,用了多久的时间募得了善款,又是何人设计了宫殿,山高路远一路经历了怎么样的辛苦?
七百年前这座小小的铜殿,映亮了武当的天空;这时的武当已是道众数千人,张守清师从鲁洞云、叶运莱,刘道明和张道贵,集众多道派道法于一身,人到中年的张守清,已是独冠武当,名播四海的高道了。 
这里是武当道教协会网站的办公室,每天工作人员忙于上传新的图片和文章,从2002年创办网站至今已有六年时间;不断攀升的点击量,在让工作人员欣慰的同时也让他们思索,怎样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武当呢?
七百年前的张守清也在想着同样的一个问题,当年他对恩师的承诺如今即将实现,然而,放眼望去,武当山还没有跻身道教圣地的前列,难道自己千里迢迢追寻而来只是为这座美丽的大山增添一座道宫吗?再三思量后,张守清决定为武当绘制一部道经。
道教,特别是在宋代南宋到元代,特别喜欢用图册的形式来宣扬一些神灵。这个图就是关于武当山这个玄帝降临,我们以前就说所谓这个显灵了;宣扬所谓这个属于武当山的胜景跟玄帝崇拜有关的一些景象,把它都画进去。
今天我们已经无法找到张守清的手稿,但他精心绘制的道经却已各种形式流传下来。当年的张守清还特意在书中附加上武当山及七十二峰的介绍,将这部经书取名为《启圣嘉庆图》,这是一部能给武当带来机遇的道经。
现在,摆在张守清面前的是另一个让他困惑的问题,怎样才能让它流传开来呢?就在这时,张守清接到了一道圣旨,元武宗.海山命他火速赶赴大都京城,张守清意识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海山呢,当时大概汉族人给他算命,说他寿命不长,他母亲答己皇后就希望有人给他祈禳,去掉他生命中的灾难,让他能活得时间更长。因为武当山供奉的玄天上帝他是一个主皇帝寿命的一个神,所以说呢,就特别请武当山的道士张守清到北京去为海天祈祷;但不巧的是张守清到北京以后,海天已经去世了。
刚刚来到大都北京张守清就听到了这个不幸的消息,所有的希望都在瞬间破灭。京都耀眼的阳光让他感觉有些眩晕,这一年早春二月,京师干旱无雨,所有郊祭山川都祈祷一遍,仍滴雨未下;孤独一掷的张守清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对太后承诺,自己不仅能够开坛祈雨,还能预报下雨的日期和时辰。
元朝,我们知道在水利建设方面,应该说是历代最差的一个朝代,所以它的水旱之灾是比较频繁的。在组织这个水利来防灾减灾,减轻这个水旱之灾无效的情况下,那它只有乞灵于这种宗教的、让道士们做法事,这注定是张守清名扬四海的一次京师之旅。
深得清微雷法的张守清,圆满递交了自己的答卷。史书记载“第二年春干旱又无雨,诏张守清祷而有雨,夏又不雨,又祷又雨。”如期而至的雨水让张守清感受到武当的灵气,他看到这座大山的未来。
连续三次旱灾,张守清求雨都取得了成功。皇帝也好、皇太后也好赐给他了很多银钱,那么他都把这些钱给了和他一起做法事的道士,也就是说他自己并不贪这个钱财;这样也特别受到皇太后的重视,所以皇太后就让她的第二个儿子就是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让他赐给张守清“太和妙应真人”之号。
这一年是公元1313年,在经历了二十七个春去冬来后,南岩石殿终于全部完工。皇太后赐宫名“天乙真庆宫”;这个名字正是来源于张守清精心绘制的《启圣嘉庆图》,在道经故事中,玄武升天后他在天上的行宫就是“天乙真庆宫”。
皇室的认可使得玄武神的故事广为流传,武当各宫观被帝王们一再加封。第二年,元朝皇帝再次加赐南岩宫为“天乙真庆万寿宫”,加赐“五龙灵应宫”为“大五龙灵应万寿宫”;至此以后,玄武神被奉为皇家保护神,武当宫观成为了为皇帝告天祝寿的专门道场。
位于金顶西南面的“清微宫”是武当老道人颐养天年之所,“清微”取自于道教中的清微天,是仙界中层次较高的圣地。八十三岁时张守清退隐于清微宫旁的“妙化岩”,并率众创建了清微宫;当年的张守清和如今生活在这里的道人一样,相守着一份清贫和寂寞。当武当被帝王日益关注后,他在这里默默编纂道书和经典,因为他,“清微派”成为了道教中一个重要的派别。
张守清实际上是武当道教承前启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实际上关于真(玄)武大帝的许多的故事实际上也是在他开始传播,对于武当信仰的传播真正贡献最大的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就是说明朝以前是张守清,明初开始影响最大的那当然是张三丰了。
从三十一岁来到武当五十多年过去,张守清已是年逾古稀的老人,当年恩师的遗愿早已实现,武当宫观达到了九宫八观的规模,成为了声名显赫的道教圣地。
然而,从清微宫遥望着武当最高峰,那里一片荒芜,这是张守清未了的心愿;此时,他并不知道,若干年后,也有一位道人站在同样的地方遥望峰顶,而那位道人离去时的一句预言让帝王震惊,武当将被再次关注。
这个道人是谁?他究竟预言了什么呢? (本集完)
《问道武当》解说词:第四集 寻访仙人  
引言
公元1412年,一个叫孙碧云的道士,匆匆赶往武当山,他要给自己的师父送一封信,这封信是当今明永乐皇帝的亲笔信,在信中皇帝言辞恳切地写道:我仰慕仙人已经很久了,已经好几次派人给您送信,不知您收到没有?您道德崇高,神妙莫测,我虽然才智疏庸,但非常渴望能见您一面,不知是否能如愿?
送出这封信的同时,永乐皇帝令孙碧云在武当山为仙人修一处道场,并亲自为它赐名为“遇真宫”;这个仙人到底是谁,永乐皇帝为什么如此渴望相见呢? 
第四集:寻访仙人 
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是一名道士,但时人称之“活神仙”,他是一代武学宗师,传说练就不死之身,有人说他生于元朝中期卒于明初,有人说他活了四百多岁。这是一个不老的传说,故事的主人公叫“全一”又名“君宝”,外号“邋遢”,但更多的人称他为“张三丰”。
关于他的传说太多了,有说他是宋朝人,有说他是金时候的人,明史上没说他是什么时候的人,就给他做一个传,传上说他是明朝人。他行踪莫测,但有关他的故事却从未间断。
说这个人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说这个人长的个子很大,胡子很硬像戟一样刺出去;饭量很大一次可以吃数升,或者说几天就不吃了;行踪诡秘。关于他的外貌,传记的作者们兴致勃勃地描述道,龟形鹤骨大耳圆目,不论寒暑都只穿一身道袍,一件蓑衣,有时数月不食,人人皆以为他是神仙中人。
越演义张三丰这个人就越没有定形了,而且各地都说出现张三丰了。四川有记载,陕西有记载,湖北有记载,大概有七、八个省市的这些地区有记载过张三丰。但是呢,据考证,实际上这都是在明初大家寻找张三丰以后,因为这个影响非常大,所以大家都在觉得张三丰可能跟我这儿有关系。
扑朔迷离的各种传说中,只有《明史》严肃而肯定的记载张三丰曾去过的地方,那就是湖北西北部的武当山。
当时,武当山五龙宫、南岩宫和紫霄宫都因战火焚毁,张三丰带领徒弟将各宫观修葺一新后悄然离去;书中也同时指出,明太祖朱元璋久仰其大名,遣人去找,不知所踪。
明太祖自己写过一个书叫《大诰》,这个《大诰》里面专门有一篇叫“士不为君用”,就是说你有本事的人你如果不被皇帝所用,那是个罪。所以有些隐逸之士,他不知道的那么他就要去找寻,所以这个(明)太祖的时候是曾有过找寻张三丰的这种做法。
帝王们究竟有没有找到张三丰,他到底是传说中的人物还是确有其人?捕风捉影七百年,似乎关于这位神仙的秘密都深藏在武当群山之中,而对他的苦苦寻觅,也就一次次将这座充满仙人之气的神山推到了人们的视线内。
今天的武当习武者,大多奉“三丰派”衣钵,这位袁师父已经是“三丰派”第十五代传人了。他二十岁来到这里,十多年来从学徒成为师父,在他的眼中这座大山处处可见与张三丰祖师有关的传奇;如今的张三丰被供奉在紫霄宫朝拜殿内,经过无数追随者的粉饰雕刻,他从人成为了神。
人们津津乐道于这位武学宗师的武功究竟是怎么炼成的,在众多的版本中流传最为广泛的就是来源于神龛旁的这幅壁画,它讲述了一个蛇鹊相斗的故事。
蛇嘛,就是伏在地上,很静的,在以静来制动,那鹊嘛,它在树上,它是要不断地发起进攻。由此呢说,张三丰祖师发明的“内家拳”,所谓的内家拳最根本的一种就是动静跟刚柔的关系。
每天武当山逍遥谷内都有道人修习武功,在道教信徒的眼里,这座大山蕴涵着无穷生机,故修真学道之人于此山修炼能将太和之精气通贯天人,从自然中来到自然中去,与自然融为一体;因此在武当功夫中以动物命名的拳派和招式也最多,譬如,象形拳中,鹰拳、蛇拳、猴拳、虎拳、熊拳,这大概也算是中国最早的仿生学了吧。
或许正是感慨“太极拳”融万物精华于一体,清代历史学家黄宗羲给了太极拳一个更为神秘的出处,他在《王征南墓志铭》中写道,张三丰本是武当道士,有一次,皇帝下旨召见他,这个张三丰去召见的过程呢,在路上呢,就说“道梗”,被堵,道不通,被堵住了,没说什么原因;他晚上睡觉的时候做了个梦,在黄宗羲的描述中正是这个梦让张三丰得到武当山主神的点化,从此扬名江湖。
梦到什么了呢?梦到这个玄帝,就是玄武,就是武当山的这个神教他的拳,他在梦里头学的拳;然后第二天,他就碰到了强盗了,遇到强盗了这时候他一个人杀了一百多个强盗,就说明这个拳很厉害了。
种种传说筑成神坛,一步步把张三丰推至神坛之上。 
《问道武当》解说词:第四集 寻访仙人(中)
这些演绎实际上都不是在正史里记载的,都是在一些笔记小说里记载的,也就是,都是在任自垣的这个他记载之后才出现的;所以学者们考证就是说任自垣记载的张三丰应该是比较确切的,因为他见过,因为他也是明朝初期时候的人,应该说他见过孙碧云,就是说见过这几个说是张三丰徒弟的人。
任自垣在永乐十一年就任武当山玄天玉虚宫提点,统领全山道教事宜,在武当山的近二十年中,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入了一本书,这本书是张三丰离开武当山不到三十年的功夫由(任自垣)道士编写的,那么他记载的张三丰这个人是真有其人。他在武当山待了二十多年,差不多是洪武初年到武当山来,然后到洪武二十三年离开武当山。
在金庸先生的《倚天屠龙记》中,张三丰先后收了七位弟子,号称“武当七侠”,他们都身怀绝技,得其太极拳与武当剑法之真传;文学作品多有虚构,不足为证,但事实与小说却有某些巧合。
历史上张松溪、张翠山两人曾投奔张三丰门下,而得其真传者仅张松溪一人;而他到底收过哪些弟子?民间传说最广泛的,首推曾资助朱元璋修南京城的大富豪沈万三。《三丰全书》里边讲,沈万山和张三丰属于那种莫逆之交,但是在关键的时候,就是沈万三致富的方式里边,其中有张三丰传授给他的点金之术,他有了这种点金之术,才能很快的很短的时间内成为江浙一带的富豪。
实际上,张三丰故事的流传以及后来帝王们热烈的追捧,这一切都源于他弟子的传播,只是这个人并非传说中的“武当七侠”,也不是沈万三,而是武当山五龙宫的一个叫邱玄清的道长。
张三丰在武当山五龙宫修道的时候被道士们推举为五龙宫的主持,但是张三丰是一个非常喜欢超然洒脱这样一个神仙,他不愿意被这样一个官职所束缚,所以他大概当了很短一段时间五龙宫主持之后就选拔了一个人才,这个人是陕西富平人叫邱玄清,邱玄清当五龙宫主持时,他(张三丰)就隐居了,就退休了。
五龙宫是武当山的龙脉所在,直到今天已经破败的它仍然吸引着许多慕名而来的道人。自唐太宗李世民建祠以来,历朝历代的皇帝对它不断扩建重修,明朝初年邱玄清来到五龙宫时,元末明初的战火让这座曾经辉煌的宫观残破不堪。在当主持的十多年间,邱玄清重修宫观赢得了官府和老百姓对五龙宫的重视,管辖武当山的官吏对他非常看好,推荐他到朝廷里边担任监察御司。
果然,不久后邱玄清被朱元璋所看重,升为“太常寺卿”,“太常寺卿”是一个什么样的官职呢?他主要是代表皇帝祭祀天地,是一个负责祭祀天地的一个专门的官职。
皇帝在祭祀天地的时候,像朱元璋他自己要斋戒三天,住在斋宫里边,由谁来陪同他呢?就是张三丰的徒弟邱玄清陪同他,所以邱玄清肯定给朱元璋讲了很多关于武当山的事,关于道教的事,关于他的师父张三丰的事。
本来就信奉道教的朱元璋开始关注起张三丰,二十多年来,大明王朝在他的统治下,一片祥瑞,百姓安居。然而,辛苦打造的这艘超级巨舰究竟能行驶多远,怎样才能惠及子孙万代,又有谁能住自己一臂之力呢?
帝王要主宰天下或者要得到天下,都要借助天下,借助一些人们所不可理解的外部的东西,神秘的东西,来加强自己的权威,这是中国政治上的一个传统。
帝王们又一次将目光投向了武当山,然而,不知是巧合还是张三丰的先知先觉,他似乎预料到朱元璋会苦苦地寻找自己,洪武二十三年,张三丰离开了武当,史书记载,第二年,朱元璋派人前往武当,无功而返。
一次次没有结局的追寻,并没有削减皇室子孙对张三丰的热爱,洪武末年,朱元璋的小儿子朱柏来到了武当山,他此行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寻访仙人。然而,一番辛苦后却被告之张三丰已经离去;遗憾之下他留下了一首《赞张真仙诗》。
这似乎是一个永远没有答案的谜题,永远也找不到的张三丰,究竟有没有来过武当?正当史学家们重新审视历史时,一个有力的证据让人们不再怀疑。
洪武三年、洪武四年一次人口普查当中,张三丰在武当山,是被记载在均州芝河里的道籍,他是作为一个道士。芝河是现在丹江口市的肖川,那么也就是说,张三丰历史上真有其人,在他的户籍册子里边,记载了他的年龄、相貌、籍贯,以及他入道的地点、修道的地点;这些信息悬疑往往更容易催生传说,如今的人们笃信这位内外兼修的张真人一定与武当有着不解之缘。
五年前袁师父在玉虚宫旁开办了一个武术学校,“三丰派”因此有了第十六代传人。“这个肩膀往这里摆,往腿的右侧,胯收回来,一二三四、五六七,以后就这样压,使点儿劲。”“你的脚怎么东倒西歪的,扒着……,那个手呢,身体往前,还是一样的,头往回勾,头往哪里,往后,往后看到地下,看到没有?”
《问道武当》解说词:第四集 寻访仙人(下)
史书史料中记载,六百多年前,张三丰也是在这里开设会馆教授徒弟,这是他千辛万苦寻来的一块宝地。当年他神游八百里武当,看见此处山势层叠起伏,如宝椅状,九渡涧环绕其间,武当山脉至此千峦收敛,正是修宫观的风水宝地,或许,武当的兴盛将从这里开始。
面对苍茫群山,他无比感慨的说了一句日后被载入史册的话,那个原话是“此山昇日必大兴”,就是说这个此山就是武当山;当时这个对张三丰的传说很多,尤其(明)成祖又在找寻,让胡漢在找寻张三丰,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对张三丰所说的这些东西,他应该是有一些反应的。
此时的明成祖朱棣刚刚继位不久,虽然顺利从侄儿手中夺得了皇位,但篡位者的称呼总让他隐隐有些不安,他迫切的希望有人能帮助他稳定民心,张三丰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更何况,这也是父皇未了的心愿。
永乐三年,一道圣旨从北京发出,这是朱棣第一次遣人遍访张三丰于天下名川;此后的十多年间,朱棣六次遣人四处寻访张真仙,他希望找到一个在民间传说很神的他又懂得天命的人,在他身边;那么这些人辅佐他,证明他有天下,因为这些人知道天相,知道天命,他们来了呢自己就会神话了。“所以我想为什么像张三丰这样的人被明朝的皇帝非常热衷,经常一次一次派人去寻找,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公元1417年武当山黄山城有了一座名为“遇真宫”的道观,听说张三丰曾经在此结庵授徒,永乐皇帝朱棣特意在原址上为张三丰兴建了一座道场;所以后来才有永乐皇帝在武当山这样供奉真(玄)武的,这样一个名山里边,从山下到山上都是供奉真(玄)武大帝的,才有了一个遇真宫来供奉张三丰。
在无数次追寻以失望告终后,朱棣用另一种形式表达了自己的仰慕之心,对于武当来说,一个道人能受到的最高礼仪莫过于此了。如今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启动,“遇真宫”面临着被淹没的危险,文物部门正全力以赴测绘勘探,寻求一种对世界遗产更合适的保护方式。
坐北朝南的遇真宫地势平缓,这本是道家梦寐以求的宝地,辉煌时宫里共有二百余间殿宇道房。然而,1935年一场百年不遇的山洪让百余间华屋被於土埋没,变成一片平地,只留下山门内一座四合院式的古建筑,专为接待各方挂单道士和客人,道人们称它为“前宫”。至今,崇台遗址仍埋在一米多深的地下,唯有赭红色的宫墙依旧矗立,广场东西对称而立的石门分别为东华门、西华门,是东西两宫的大门;龙虎殿内空落落的,“真仙殿”等了六百多年始终没有等到仙人的造访。
张三丰是从来没有当过官的,他也不把官职看得非常重要;他有一首诗里边写“笑比黄冠趋富贵,更无一个是知音”,说笑那些道士都去朝着富贵去努力,没有一个跟我是知音,我是把富贵视如尘土的人;那么张三丰呢更接近于老子的这种视富贵如尘土的这种思想,他是一个真正的隐仙。
武当山博物馆内珍藏着一块《贻赐仙像》碑,它是公元1477年有河南南阳府邓州信士铸造,这块碑上详细记录了明英宗封赠张三丰为“通微显化真人”的原委,这是对武当道人的最高封号。
史料记载,自明太祖朱元璋开始,二百多年的明王朝皇室从未放弃寻访张三丰,但始终未见真人。大张旗鼓的寻找张三丰跟他大张旗鼓地修这个武当山一样,也是为了宣扬他这个政权是得到玄帝保佑的一个合法的政权,因为一直找不到所以就一直找着,一直找下去。
明初由朝廷钦选的各地各派道士四百余人来到了武当山,于是,以张三丰为核心的武当武术派逐渐形成,它和少林武术一起奠定了中华武术“北崇少林南尊武当”的地位。
张三丰这个人呢,应该说是对武当道教的传播起了一个,尽管你看我们现在从正史看,没有看到他真正传播这个武当道教,但实际上他是从另外一个方面,通过他使武当的道教得到了一个更大的传播。
公元2005年底,武当武术被纳入首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武当博物馆特意为这位武学宗师设计了一面太极墙;无论太极拳随着时光的流逝怎样演变,张三丰所创立的这些最基础的招式已成为太极拳的精髓所在,这座大山用另一种方式永远的记住了这位具有传奇色彩的武当道人。
“好了,开始……胳膊像这样往回,是这样,别忘了这儿,脚要站稳,推,我们慢慢,往前推,压,往下压……胳膊别直着,继续……”。
庄子说,阴阳为之道,阴阳演化太极古老的中国文化,衍生出一门意蕴悠长的拳法,它的追随者从古至今超越国界,阴阳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是中国文化具象的表现,在道家眼中太极圆是世间万物,最本质的运动轨迹也是自然周而复始的永恒主题。
这些圆的运动既表现出一种力的柔韧含蓄之美,又蕴含着无穷的生机和活力。无论内功心法还是姿态体式,武当“内家拳”法都给人以仙风道骨的飘逸之感和唯美享受。如今,全世界有将近五亿人练习太极拳,它被称为健身强体的最好武术门类。
“张三丰实际上就成为武当道教的一个偶像的人物,而不是实实在在的一个活生生的人物,我觉得也是这样,在我们中国的历史上,有很多历史人物他是一种文化现象,有的历史人物不是历史人物,他是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比如诸葛亮,像刘伯温、关公都形成一种文化,张三丰虽然比不了他们这么高的这种民间的地位,但是他也成为了一种社会文化的这样一个代表人物。”
无论寒暑,紫霄宫内总有道人修习武功,心法沉寂在太极的玄妙之中。意由心生,神游天地,时空仿佛自由穿梭于千百年间;踏雪而来,无数的追随者寻求一种永恒的逍遥。
仙人的身影已经远去,但寻访的脚步仍在继续。 (本集完)
《问道武当》解说词:第五集 榔梅瑞兆  
引言
六百年前的一个春天,武当山五龙宫旁的一颗榔梅树突然结了很多果实,史书记载,一个叫李素希的道人派人把榔梅果送到了朝廷,明永乐皇帝大喜过望,赐予重赏。
这一年是永乐皇帝登基的第三年,各地奏报的瑞应事件早已之层出不穷,一枚小小的榔梅果为何能赢得帝王的欢心呢?
第五集 榔梅瑞兆
一场春雨过后,武当山紫霄宫的王道长带着徒弟上山采药,修道之人大多精研医术穷究药性,以求修身养性,在他们心中这座大山就是取之不尽的道药宝库。
回到宫观后王道长就给等候多时的道友把脉祛病,讲解药性,“风热上风,上焦有火,主风眩、头晕、咽喉疼,缺乏精神;这是眩参,眩参的苗子就是这样,药是用根的;这是生地,生地出怀庆府,就是现在的焦作附近。”
生长于这座大山,道人们习惯了用道医道药调理身心,追求长生不老向往永恒的逍遥是道教不变的主题,千百年来,这座大山的道人们都在探求人生长寿的奥秘。
明嘉靖四十四年,一个儒生打扮的人风尘仆仆来到了武当山;方志记载他居住于古神道旁的黄龙洞内,此行为了寻找一枚传说中可以长生不老的仙果,在翻山越岭历经艰辛之后,他在自己所著的《本草纲目》中,记录了武当山近五百种中草药。
这是一趟收获不菲的旅程,欣慰之余的李时珍却遗憾于传说中的仙果被专人看守,只能皇帝专享;无奈之下他翻墙偷摘了几枚,然而不知什么原因,《本草纲目》上只留下了简单几句:榔梅,产自武当山,树尚在五龙宫。
当年李时珍看到的榔梅树如今只留下这个巨大的台基,一棵树能受到如此的礼遇,这更加引起了人们的好奇;榔梅究竟是什么,是梅是杏,他为什么被明皇室如此崇奉?在搜寻众多的古籍后,《武当山志》给出了一条较为明确的线索,书中记载,榔梅是榔树和梅树的嫁接,它源于一个和武当山主神玄武大帝相关的神话故事。
相传玄武年少时在武当山修道,由于意志不坚,有了下山离去的念头,就在这时,他在磨针涧遇到了道教神灵“紫气元君”的化身在磨砺铁棒,然后他问她:铁棒你磨它干嘛呀?这个老人家告诉他说,我家里面需要有一个绣花针,但是现在没有,所以我只好把它磨成一个绣花针;那他说这么大一个铁杵怎么能磨成绣花针呢?她说只要你锲而不舍,你就能把它磨成绣花针。
这是一尊明代道教神像珍品,在道经故事中,修行路上的玄武多次受到她的点化。当化作磨针妇的“紫气元君”出现后,少年玄武领悟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绣花针的道理。于是今天的武当山有了一个名为“磨针井”的道观。
相传,玄武在回山继续修道的路上,他将梅枝插入榔树许下了一个心愿,如果修成正道此树枝成活。四十二个春来冬去,潜心修道的太子最终在武当山得道升天,榔梅开花结果,这是一个流传已久的道教故事。
元朝末年,一个叫李素希的道人来到武当山的时候,或许他对这个故事早已了熟于心;此时的武当冬日的积雪掩藏着战争的创伤,萧条的时光总是比喧哗时显得长;三十而立的李素希满怀着热情,他将修行地选在了古榔梅台旁的五龙宫。
面对因破败而安静的大山,李素希在思索着一个他的前辈不断重复的话题,如何能让武当再次兴盛呢?生活在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李素希非常清楚衰败的元朝皇室已摇摇欲坠,武当山需要另一个强有力的支撑,那么谁,会是下一个至尊无上权力的代言人呢?
此时,千里之外一场决定生死的大战正拉开序幕,为了争夺皇位朱元璋与陈友谅决战于鄱阳湖,因为大家都要赶快摆脱这个战争,或者速战速决,或者是大家撤离,怎么办?封锁湖口朱元璋的船,封锁湖口以后陈友谅就发现他的归路已经断了;面对悬殊,朱元璋决定采用更利于自己的火攻,就在这时,东北风骤起,陈友谅的巨舰正处于下风口,不一会儿,湖面火光滔天,陈友谅大败。
那个时侯因为那场战争是空前惨烈,是他的太祖得位的最关键的一战,而这仗非常非常危机,太祖的船也曾经被击中,就是险些遇难,那么在这样一种激烈的环境中发生风云变幻,转败为胜以弱胜强这样一些情况下,当时人们很容易把它归咎于神灵的帮助。我们无法得知这件事情给明皇室带来了怎样的震撼,以至于五十年后,当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朱棣大修武当山时,在一块圣旨碑上留下了这样一句话:我的父皇之所以能够得天下,这是玄帝显灵佑护的结果。
也许,经历了那场战斗之后,本来就笃信道教的朱元璋认为,这是北方水神、战神玄武的佑护。在战争中长大的朱棣对此是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来自武当山的玄武神在他的心中变得神圣而亲切起来。
《问道武当》解说词:第五集 榔梅瑞兆 (中)
成年后,每当藩王来南京觐见父皇,返回前,朱元璋总会让藩王们在端门祭祀真武神。这时,被分封在北京的朱棣总是比其他人显得更为虔诚;虽然远在湖北,当朝皇帝对玄武神的器重也逐渐被李素希所了解;这时他的师父邱玄清被朝廷看重,选拔到京城担任监察御史,送走了师兄以后,李素希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果然,不到五年的时间,邱玄清就从一个正七品的职位升为正三品的“太常寺卿”,这是武当道人所得到的最高官阶。
当时,武当山供奉的玄天上帝也是朱元璋非常崇拜的一个神,朱元璋在他南京那个地方修了九座庙,其中有一个庙就叫真(玄)武庙,那么真(玄)武庙是真(玄)武神保护朱元璋夺取天下的重要的神,所以他才在南京城修真(玄)武庙;邱玄清他懂得整个道教祭祀的一套礼仪,所以说呢,朱元璋特别重视。
一边修宫观一边盼着来自京城的消息,在等待中,李素希一点一点地描画着自己心中的武当;然而,在师兄走后的第十二年,他却听到了一个自己最不愿意听到的消息。
今天的武当古神道旁散落着众多道士墓塔,这是这座大山对道士的认可,只有高僧才能长眠于此,而墓塔的高度也代表着墓主人的身份。六十七岁邱玄清溘然长逝,葬于五龙宫黑虎涧之上,他用另一种方式回归了武当,高道逝去让朱元璋唏嘘万千,而此前太子朱标的突然病逝更让他始料不及;接下来他将为大明王朝的后继进行一次艰难的选择。
明朝实行什么制度呢?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因为朱标是嫡长子,那么朱标死了以后还有谁在呢?朱标死了以后还有秦王、还有晋王,第四才数得上是朱棣,如果要立继承人的话,那么秦王晋王肯定在朱棣之前,朱棣当时并不显示有多非常的地位。
在北京的王府中,燕王朱棣度过了他生命中最难熬的十几天,只有这时他才知道原来自己对皇位是那么的渴求,他冰冻了多年的心开始复苏,然而,现实却并不在他的意料之中。尽管朱元璋非常悲痛,旁边有一个人叫做刘三吾学士说,“好太孙”,什么意思呢,说皇太孙不错,这个皇太孙就是朱允炆;这样立了朱标的儿子作为继承人,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法定的制度所有的人对于皇位的觊觎就全部都摆平了。
公元1389年朱允炆继位,改国号为建文,正当李素希思量着新皇帝对武当的态度时,山下传来消息,武当山将迎来一位极其尊贵的客人,他是谁?为什么这时来到武当呢?
公元1982年的夏天,武当山紫霄宫的禹迹池内有了一个重大的考古发现。一直以来,考古学家们都将建文年间的文物视作稀世珍宝,因为建文在位仅仅短短的三年时间,而这三件文物填补了考古学界的空白,也让史学家们更清晰的了解到六百年前的明王朝究竟发生了什么。
“它这套东西呢,是朱元璋的儿子,第十三子,这个湘王所用的,所以那个上面据有关考古人员说,说在最初发现的时候,玉简的上面还有湘王的名字,但是这个名字呢是用朱砂写的,后来残失掉了;所以根据这个来呢可以判定它是明朝初年的。
最吸引人的是这条精巧异常栩栩如生的金龙,为典型的明代初期独具特征的“闭嘴龙”,龙纹造型另伴有玉璧一件玉简一枚。因长期埋入土中,玉简出土后呈灰黑色,正反均刻有文字;这是一种叫“投龙”的道教仪式中所采用的法器,目前这三件文物是我国现存唯一一套比较完整的“投龙”法器。
“投龙”这种活动呢,就是在名山大川、大的江河湖泊,这些名胜之地来进行这种活动。显然就是在永乐皇帝没有建武当山宫殿之前,大力兴建之前,武当山就已经作为一个道教名山,在当时人的心目中,这个地位就是非常巩固的。那么,湘王为什么要到武当山来举行“投龙”法事呢?
古代的帝王和一些高级贵族在政治上受到很大的压力之后,或者是导致他心绪上一些不宁的时候,往往要求助于宗教,或者是投到宗教活动当中,求得一种平安和宁静。我估计当初这个湘王的心态,之所以进行这样一场活动就跟这个有直接关系密切关系。” 
原来,建文帝登基之后,整个心思都集中在如何消除藩王的威胁上。分封在湖广的朱柏眼见着雄霸一方的藩王纷纷获罪,信奉道教的他急忙派人赶往武当山,开建灵坛,祈求道教神灵消灾赐福。朱柏按道教特定地方法,将玉简金龙和玉璧秘密埋入地下,希望金龙能带上他的心愿递达天庭。
处于激流旋涡中的朱柏,向玄武神虔诚祈祷他渴望宁静,然而,一场纷争却在所难免。
“说提起一本《中游记》,那中游祖师修行去,他本是朱家的后代根,封他七辈真天子,又封他八辈状元生。”这是武当山脚下的村民们世代传唱的民谣;一直以来,武当山因为山高林密,帝王前行多有不便,故每逢祭祀都是臣子代劳的,湘王朱柏也因此成为了第一位到武当山朝圣的明代藩王,而同样是信奉玄武神的朱棣却用了迥然不同的方式。
《问道武当》解说词:第五集 榔梅瑞兆(下)
公元1399年,朱棣四十岁,面对建文帝的步步紧逼,朱棣决意起兵对抗侄儿建文帝。“就在举起造反旗的时候,突然天阴下来,白天都很黑,可是没过多久,天裂了一道缝,一道光照下来,从天通到地下,很亮;大家说,这是吉兆。(朱棣)仗剑披发,把头发打散了,手里拿着宝剑,做出真(玄)武神的样子,然后就问他的谋臣姚广孝,有没有看到神,那个就说,有啊;那个神是什么神,就说是真(玄)武神,然后三军就欢呼;这是在中国历史上富有戏剧性的一幕;这一年,朱棣将自己与(玄)真武神融为了一体。
因为朱棣是一个打仗出身的一个将领,他手下的士兵打仗的时候都要到真(玄)武庙,北京的昭应宫真(玄)武庙去拜真(玄)武神;现在他要起兵和南方的朝廷交兵,从势力上来讲,是敌众我寡处于劣势,士兵们肯定感到胆怯;他就在这样一个特殊场合下,披头散发,做真(玄)武附体的样子,肯定就告诉士兵不光我自己作战勇敢,而且神也保佑我们,这个北方之神、这个战神。”
经过三年多的“靖难之役”,公元1402年6月17日朱棣即皇帝位,改年号为永乐,在祭文中,他动情的说:朕肃清内难,幸得北极玄天上帝的护佑,来日定大修宫观答谢神灵。
他实际上是属于逆乱的,是造反的,是夺皇位的,夺权的这一派;他必须给自己制造一个他是真命天子,是有神保佑的,就说制造一个合法性,这个借口对他来说特别必要,因为对南京的皇帝来说,这个剿灭叛贼,他这就是正统,争正统也就是我们现在讲的,争政治的合法性。
在等待了近半个世纪后,李素希知道机会终于到来了。已经是五龙宫提点的他,更加留意榔梅树的生长;永乐三年榔梅开花结果,他派专人将榔梅果送到了京城。
朱棣作为一个新皇帝,在这个时候首先是,应该是杀了很多反对他的儒家文臣,从武力上************了反对的声音;但是还不能让全国的老百姓对他心服口服,这个榔梅果来得正是时候啊。正是因为这个榔梅果的出现,让他感觉到他的这个君权神授,使他的统治合法化的这件事有了一个很好的一个宣传的主题。
“这是明朝皇室敬奉给武当玄武神的供器,正如李素希所预料的那样,对玄武神的崇拜加重了小小榔梅在朱棣心中的分量;更何况榔梅并非年年都开花结果,他认为这是神灵对他统治的认可。”
于是,永乐皇帝对李素希赐予重赏。献榔梅后的第二年,武当榔梅再次开花结果,这一年,七十八岁的李素希奉旨进京。史书记载,朱棣在休憩宴闲的便殿接见了他,问以理国治身之道,他以道德奏对,永乐皇帝很高兴,赐赏下厚重的礼物让他回归武当山。
他把这个榔梅果拿回来以后,赐给了文武百官,每人很稀罕的。三颗、两颗作为武当山的珍品贡品赐给文武大臣;告诉文武大臣什么事情呢,武当山的玄天上帝(玄)武神保佑我们,保佑我这个新皇帝,你看,现在我一继位结了这么多果实、这么漂亮的榔梅果,你们拿到这个果实也应该想到我当皇帝并不仅仅是靠武力,还有天上的神灵,道教的玄天上帝保佑我。
从此,榔梅果被列为贡品,每年由武当山进献。整个明王朝时代无数官吏贤士、名人骚客们,都抱着不同的追求和梦想频频登临武当山,不惜重金求购以睹其灵迹。
今天,我们仍然可以读到当年那些文坛巨子们吟诵榔梅、赞美武当的诗篇。当年,每逢大庆,皇帝都把榔梅果作为对有功之臣的赏赐,朝廷功勋大臣们都把能得到榔梅果作为一种政治荣誉。这种小小的果子也因此成为世间的珍奇。
公元1623年,三十六岁的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游览武当山后在《游太和山日记》中写道:榔梅仙翁祠前有棵高大的榔树,一点儿树皮也没有,光滑地耸立着,榔梅开花时,和桃花杏花一样深浅,成片的花色映照山岗,让山崖都绚丽无比。
徐霞客见到的榔梅仙翁祠,在通往最高山峰金顶的途中,是全山十六座祠庙中最大也是至今保存较完整的一处。当年,五龙宫道士李素希进献榔梅果后,永乐皇帝敕建了这座榔梅仙翁祠。然而,让人大惑不解的是,榔梅的兴衰竟与明皇室的存亡共始终。
自清以来,神奇的榔梅果却在武当山突然消失,独有榔梅仙翁祠迎风而立;此情此景让诗人们感慨到“榔梅历历传消息,莫为仙家隔渺茫”。
无论春夏秋冬,王道长都会在闲暇时打一套他自创的养生棍法,这个习惯已经保持近二十年。六百年前,武当道家李素希也一直保持着清修道士的风格,在武当越来越为永乐皇帝重视后,他退隐于五龙宫旁的自然庵,永乐十九年,九十三岁高龄的李素希对弟子们说,如今道门已兴,我没有遗憾了。语毕,端坐而逝。这一年,紫霄、南岩相继重建完工,通往金顶的神道已经铺就。
李素希他是一个长期没有世俗生活的这样一个道士,是一个清修的道士。他死以后因为他修炼的过程当中,道教讲小周天、大周天的运转,使他的骨节他的身体里边的机能和一般人不同,所以焚化以后他的骨头是一种特殊的颜色,当时的人们都认为,它是成仙的一种标志。
李素希的墓位于五龙宫的古榔梅台,它曾是武当规模最大的道人陵墓之一;从三十岁来到武当,历经了两个朝代四位皇帝,李素希六十多年的等待,终于如榔梅开花结果,最终他长眠于榔梅树旁。
“太子和皇帝怎么说呢,说这个人真是一个忠君爱国的好人,说这个道士呢,忠君爱国。忠君,贡献榔梅这件事是典型的体现;爱国,他一直为朝廷祈福、为皇帝祈福,所以说是爱国。所以李素希这个道士受到明朝皇帝特别重视,给他修了一个很大的一个墓,修了一个很大的一个塔,而且专门有一块碑竖在他的墓前,上边有皇帝的圣旨,也有朝廷祭祀他的整个过程。”
如今,榔梅仙翁祠内,供奉着榔梅真人的塑像,传说中的古榔梅树虽然已无处可寻,但庆幸的是,明嘉靖五年,安徽齐云山道士访武当山时,武当道教将一颗榔梅树赐予了齐云山。
公元1998年,武当山将榔梅树从齐云山引回,栽植于榔梅仙翁祠内,这棵善男信女眼中的瑞树引来了众人的朝觐。当年进献榔梅果时李素希不知道,一枚小小的榔梅果,会给自己带来如此的荣耀;他更不知道,玄武赐予的这枚仙果,又将怎样改变这座大山的命运?
公元1406年,朱棣决定做一件他的父皇,乃至以往的帝王都没有干过的大事。十四年后,北京建起了“紫禁城”,两年后的公元1424年,另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耸立在了两千多里外的悬崖峭壁之巅,取名“紫金城”,历史学家将它合称“北修故宫,南建武当”。 (本集完)
《问道武当》解说词:第六集 道法自然  
引言
公元2007年冬天,武当山迎来了一场二十年不遇的大雪。
六百年前,也是这样一个银装素裹的冬日,武当山的道人们在打扫宫观,他们要迎接当今永乐皇帝特意为武当派来的一位高道。这位名叫孙碧云的道人要来执行一项秘密的使命,而这个使命则来源于《道德经》中的一句话:“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六集 道法自然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在习武之人的心中,此时阳气充足,正是吐故纳新的最好时候;庄子曰:吐故纳新才能修真养性、延年益寿。
春日的清晨,太子坡的道人似乎在和着阳光的节奏起舞,这样一个具有生气的环境,武当内家功夫的养生特性也就随着自然而生长。
六百年前的明永乐十年,也有一位道人站在这里,而面对无限阳光他却心事重重、思绪万千。
这一年接到诏书时,孙碧云已经是六十八岁高龄了;永乐皇帝令他前往仙山的同时也给他一个令人羡慕的特许,自由往来于天下福地修行云游;在众人眼中皇帝的特许大概是对孙碧云多年劳苦功高的恩赐,但孙碧云知道,此次武当之行并不轻松。
永乐皇帝让他将武当山规划为大明王朝的皇家道场,如何规划这座大山才符合皇帝的心意呢?孙碧云思量良久。他想起了不久前,永乐皇帝曾急召武当山道士简中阳进宫,这次跨越千里的召见,只为了一个从宋朝开始流传的道经故事。
这是关于武当山主神玄武的传说。玄武神本是净乐国的太子,天资聪颖异于常人,他无意继承王位,十五岁时便辞别父母,入武当山潜心修道;在乌鸦神的指引下,玄武在武当修行了四十二个春秋,终于得道成仙,成为一代天帝。
简中阳告诉永乐皇帝,这个真武(玄武)是什么样的一个神仙,他是北方的一个神灵,怎么样历经千辛万苦到南方来修炼,最后修成了正果,称为仅次于天(玉)帝的亚帝;而且每当人间发生动乱的时候,真(玄)武神是在变化下界,拯救黎民百姓于水火之中。
或许从这些故事中朱棣得到了某种启发。作为一个从侄儿手中夺得皇权的帝王,朱棣常常在深夜被噩梦惊醒;与玄武神相似之处成为朱棣灵魂的出口,就是这个神仙是从北方打到南方的,在南方修仙坐阵天下,这跟他的经历非常的相似,而且也是由太子,由一般的王子最后当了皇帝,所以他觉得他应该鼓吹真武(玄武),来制造皇权神授。
史书记载,简中阳入宫不久,朱棣下诏书给孙碧云让他前往武当,“相其广狭,定其规制,朕将卜日营建”。
今天的武当山依然生活着许多道人,而孙碧云是历代武当道士中,接受皇帝圣旨最多的一位。他曾被朱元璋召至皇室,谈论道法;作为张三丰的高徒,孙碧云对道家思想的领悟使两代皇帝都对他赞赏有嘉。求仙心切的朱棣还曾请孙碧云充当信使,传递他对张三丰的仰慕之情;于是,当朱棣想要敕建皇家道场时,造诣深厚又久伴君侧的孙碧云成为了最佳人选。
当孙碧云来到武当时,他已十分了解皇帝的心意。可是,该如何在一座大山身上体现“君权神授”呢?在一遍又一遍地攀爬和思索中,一个原本抽象的构思在孙碧云的脑海里逐渐清晰。站在巍巍山顶,他决定将玄武修仙的故事融进武当的山水之中。 
史书记载,太子十五岁入山后,在一块云烟雾涌的山崖上开始了寂寞中修行;在无数次的寻找中,孙碧云发现了故事的依托。 今天,从空中俯瞰,太子坡背依陡岩,面临九渡涧深壑,地势狭窄,很难像平原地带那样展开横向铺陈;在此修宫建观似乎违背了皇家道场应有的“皇权中轴”形制,该如何取舍呢?孙碧云想到了修习多年的《道德经》。
整个《道德经》贯穿的一个最重要的一个思想,道家的一个思想,就是“道法自然”的这样一个思想,所以《道德经》里面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然后又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道”的核心是什么,“道”的核心就是以自然为法则。
孙碧云豁然开朗,或许只有顺应自然之道,尊重大自然的客观规律,讲求天人之间相互协调、和谐统一,才是规划皇家道场应该遵循的根本。 也正是当年的这个奇思妙想,给日后的武当留下了丰富的旅游资源。
《问道武当》解说词:第六集 道法自然(中)
如今南来北往的游客们,都是从这里出发开始问道之旅的。 五年前,刚刚毕业的胡静,一来到武当,就被这座大山所吸引。“还有就是,有客人问你们那个没,为什么那个,白玉京中,白玉京是(怎么回事),你怎么说的?”“我肯定就说是因为白玉它可能和…另一方面,我讲两个方面……”;直到现在已是金牌导游的她,在闲暇之余和姐妹们谈的话题,仍是武当山的种种未解之谜。 “喂,来了吗客人…马上就到”“好的”;“开始通过检票口上车,”“好,我们从这边上车,小心啊”。
她喜爱这座大山,也希望更多的人了解武当,在她的眼中,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有着各自不同的传奇故事。 “各位游客,大家好!非常高兴见到各位,能够在武当这个地方相会。那我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叫胡静,古月胡,安静的静,虽然姓胡,但是请大家放心,我不会胡乱导的;我现在要让大家呢,把视线看向您的窗外,那这个地方呢,你们看到的便是一处著名的景观,称之为‘上下十八盘',其实咱们说这个名称的时候,大家觉得很奇怪,这么绕口啊,不过一般来说到山路十八弯,但是这个地方,它是有它非常动听的一段故事”。
道经故事中,净乐国太子入山后,他的母后不舍与儿子分别,便一路追随而来,在一段曲折的山路上,她喊了太子十八声,却下了十八步,而太子在对面山上应了十八声却上了十八步;孙碧云在久久的寻觅后,将这段蜿蜒的山路作为母子分别的“上下十八盘”。传说中,母后继续追赶,终于抓住了太子的衣角,太子却拔出了宝剑,将衣角割断,却不想竟劈山成河,母后被隔在了对岸,孙碧云便将这条河称作“剑河”。 后来,国王令大臣领五百亲兵入山寻找太子,当他们入山之后,准备渡过河水时,突然河水陡涨,九渡不能入山,因此这条山涧又被称作“九渡涧”。
皇后见此情景,伤心欲绝,泪如龙泉。至此以后,无数个春去冬来,净乐国太子在武当山踏上了修道之路;这一刻,孙碧云紧绷的神经终于得到缓解,在他的想象中,太子就是应该在这样的环境中无论寒暑潜心修道的。 漫长的问道生涯中,太子也曾灰心沮丧想要放弃,但在神灵的点化下终又回头。穿过复真桥,太子脚步坚定,再次回到太子坡后,不言放弃,于是,太子坡又名“复真观”。
四百年的桂花树,陪伴了太子的年少时光,或许正是太子多年的辛劳才终成正果。千百年来,香火旺盛的“太子读书殿”寄托了朝拜者内心的渴望,希望莘莘学子们经过多年苦读能够功成名就。
公元1412年的初秋,孙碧云终于将太子入山修道的故事融入了山水之间。然而,多年的宫廷生活让孙碧云清楚的知道,仅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让这座大山体现至高无上的皇权才是永乐皇帝的真正意图。 每当道人们在这里习武时,剑气似乎穿越弯弯曲曲的宫墙变得悠长而神秘;人们说,它与北京天坛的回音壁有着异曲同工之效,于是,它有了个特殊的名字“九曲黄河墙”。
“一走到那个九曲黄河墙,天地就净化了,就是有这么一个圣地在这个上面你就一心一意恭恭敬敬从这里面走,心无旁骛,你旁边看不见别的任何东西,两片墙而已;这个墙也走得蜿蜿蜒蜒很曲折,我觉得这个神奇啊,出乎我一个搞建筑的一个人所能想象的,最富于想象的建筑师也未必能设计出那个东西来。” 你看它又浪漫又活拨,又要符合于山形,如何在方寸之地体现如故宫般宏伟的规制?孙碧云在九曲黄河墙之间设立了重重宫门,故有“一里四道门”之说,也正因为如此太子坡形成了主体建筑向东,而大门却朝北的奇特现象。
“我们中国人讲究朝向,这是两个意义的,向是固定的,朝是变化的。它这个向,它只能向东,向北、向西,固定的,因为山是那么长的,你不能够跟那个地形闹别扭;可是朝,开门的(方向)可以变化。”
山旁边的“五云楼”地处悬崖之上,是武当山最高的木结构建筑。当年,为了不破坏自然山势,经过无数次的测量和勾画,工匠们在一根直立的木柱上重叠交叉起十二根横梁,以此支撑高达五层的建筑。直到今天,这仍然是建筑学家和力学专家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从远处望去,太子坡依山造势重叠错落,宫观采用了象征极尊的红墙绿瓦,仅次于故宫的等级,它成为了道教宫观中皇家建筑法式与江南园林建筑完美结合的典范。
“明朝修建的那么多体量非常大、建筑规模非常大的一些建筑,但它都非常重视如何来跟自然相协调,就说不要破坏自然;所以在武当山的建筑里面,你看它破坏山体的建筑几乎没有。” 历经四个月的精心规划,孙碧云向朱棣递交了一份完美的答卷。永乐十年的七月一日,朱棣用黄榜诏告天下,他决心大修武当宫观,以答谢玄武神多年的护佑。武当山黄榜亭下,顿时聚集了众多的妇孺百姓与达官贵人,昔日寂静的大山,将要开始历史上最高规格的修建。
“永乐十年的这道圣旨里面保存了相当一些口语色彩的东西,跟元代那个白话文非常相似,因为毕竟呢,那个黄榜亭呢是立在了武当山,所以这样的话呢,我想工匠们看到它的机会是比较多的;因为一些词啊,就说你们要好好干,干完之后,就让你们很快回家,显然这些词藻呢,都是针对民工来说的。”
这是一道没有期限的承诺,从此,三十万工匠汇集武当,开始了浩大的营建工程。他们在崇山峻岭和沟壑溪流中,或树栋架梁,或凿石冶铜,没有任何史料,记载下他们的名字,在长达十二年的修建中,正是他们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用汗水和智慧,营造了一个个巍峨的宫观。 “咱们现在走的这条游步道呢,是通往南岩宫的一条游步道,咱们刚才看过了太子坡,紫霄宫,现在来到的就是南岩了。南岩是三十六岩中最美的一岩,不知道现在大家感觉是辛苦呢还是更加有乐趣呢?”“有乐趣,导游唱个歌吧,”“对呀。”
“我们刚讲了他故事的开头是十五岁,到这来(的时候)已经修行了四十二年了,玄帝正在梳妆打扮之时,因为这个时候他有一种感觉,认为自己离天越来越近了,就在这个时候,他面前突然出现了一位妙龄女子,要许身于他,但是他直接地就拒绝这位女子,而最后他的结局是什么呢?这位女子纵身而跳,而接着玄帝随着她的足迹,因为他要救人,也跟着跳下去;这个时侯腾云驾雾,出现了五条灵龙,五龙捧圣,得道成仙。至此,玄武修仙的故事在南岩宫完美收场。”
《问道武当》解说词:第六集 道法自然(下)
从太子坡一路行至南岩,孙碧云也如太子般历经了磨难,或许武当山的修建让孙碧云更深刻地理解了《道德经》,一句简单的“道法自然”却让他体味良多。 “武当山是非常自然的一座山,‘南岩宫'它就是依着那个山崖然后开凿出来的,然后建造出来的一个宫,它也没有说把整个山崖给劈下来,所以它循着这么一个自然的这样一个原则,去建造武当山。”
自然山水与道经故事巧妙融合,构成了仙山琼阁的意境,每一建筑单元都采取皇家建筑法式,统一设计布局,因此看上去,各宫观都恰好融入了峰、峦、坡、崖、涧之间。 “故宫就是在平地上(修建),它这个是在山上,而且是根据山形的特点来加以布局的。这是在我们古建筑里头啊,可能是规模最大而且保存完整,跟自然的山形结合可能是最完美的一个。”
1994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对武当山做出了这样的评价:武当古建筑群在明代期间逐渐形成规模,这些建筑代表了近千年的中国艺术和建筑的最高水平。就在这次考察世界遗产的过程中,登上最高峰的罗哲文看到了让他至今难忘的一幕,在云层里头,浮现了很多很多的建筑群,时隐时现啊,那的确是当然,真是宛如仙境啊,的的确确它和建筑,和山,山峰,山体,地势中的这个整个环境的结合,这的的确确是非常非常壮观的。 六百年前,当各宫观的规划完成,来到武当整整一年的孙碧云是否也同样感慨呢?
公元1413年,他接到了明永乐皇帝特赐给南岩宫的供器。显然,孙碧云的苦心规划甚得朱棣的欢心,永乐皇帝不仅为南岩赐宫名“大圣南岩宫”,还深情的说道:此名山胜境必得高人羽士看守;于是,命孙碧云为南岩宫住持,统领全山道教事宜。 现在,孙碧云开始考虑另一个问题,如何管理众多的道众。这一年,武当山接到了一块由永乐皇帝下令颁发的圣旨牌,朱棣严肃地写道,大岳太和山各宫观有修炼之士不许生事喧聒,伤害祖风者治以重罪。
武当山当时朝廷是派了四百多名道士,在武当山呢负责办道修道。这四百多名道士是需要有人来供养的,谁来供养呢?朝廷当时想到就是拨犯人来供养。史书记载,听完孙碧云的奏请后,永乐皇帝为此下发圣旨,拨徒流犯人五百名,去那里做佃户专一供赡,更为特殊的是前往武当的犯人并非普通的徒流犯。 作为武当山这样一个被称为大岳的一个圣地,明成祖肯定不会把杀人放火的这种重刑犯放在武当山这个位置,那么他发配过来的犯人是政治犯,还有一些经济犯,还有一些艺术家,你包括一些医生,这些人都是武当山这个地方也需要的。武当山的道士是全国选派过来的高道,这些道人在这个地方生活,也需要周围的人的文化素质比较高。
“武当呦山咯,哎呀,云呀么云雾多呦”,世世代代生活在大山的怀抱中,当年离乡背井的忧伤早已远去,在甜美的歌声中,武当人安居乐业,享受着桃花源般的田园生活。 这些佃户呢,以一种特殊的身份来到武当,他们不光是一个人来,而且是一家人一起来,带着他们的耕牛啊,他们的钱财啊,他们的所有家产一起来到武当山;这样整个武当山的经济水平就很高了。 道人们心中的道法自然,便是遵循自然的法则,在孙碧云的构想中,它不仅是指宫观营造中的依山就势,还有道人们之间的和谐相处。如今,在佃户的辛勤耕种下,农田肥沃物种丰富,一片生机盎然中孙碧云体会到了道法自然的真正含义;从此,武当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皇家道场。
武当山有一个提点叫任自垣,他在给朝廷汇报的时候就说,现在龙虎山、茅山是道教名山,都有印信管理;武当山为“天下第一名山”,但是没有印信,皇帝说,让礼部铸了印给它送去,给武当山送去,皇帝没有说你说“第一名山”是不对,所以说明皇帝肯定了“第一名山”的说法。
几乎与此同时,永乐皇帝又赐给了武当山五龙宫一枚铁质如意磬,不同寻常的是磬的两面多出了两行铭文:大明永乐十三年,敕建大岳太和山兴圣五龙宫。
中国有五岳,而这个武当山号称太岳、大岳,实际上呢,这个称呼上来讲就可以看出来它有超乎一般的,超乎五岳的。 公元1417年,孙碧云来到武当山已整整五年,武当山五大宫观及其它二十多处主要项目完工,对天柱峰金顶的修建即将开始。
阳春三月,正是当年孙碧云初入武当的季节,他对门徒们说:“如今教门已兴,吾将往也。”第二天,沐浴更衣后,孙碧云在南岩宫龙头香处,遥对金顶焚香礼谢,那里是他神往而又感到遗憾的地方,随后,端坐而逝,享年七十二岁。 这一年的冬天,大雪后的武当山万木肃立,仿佛在恭送孙碧云得道升仙。五年间,孙碧云完成了一件他一生从未尝试过的事情。“太子坡”是孙碧云梦想开始的地方,从这里启程,他一步一步圆满着自己的心愿。
如今,他把自己融入了大山。在他的注视下,远方,那座最高的山峰将会有怎样的奇迹发生呢? (本集完)
《问道武当》解说词:第七集 登峰造极 
引言
清晨,武当山的道人在狮子峰迎接着太阳的第一缕光芒,他的身后是这座大山的最高峰天柱峰。 六百年前的公元1413年,明永乐皇帝听说武当山金顶出现了五彩祥云,这一年,武当山不断传来捷报。文献记载,金顶共出现了多达十一次的祥瑞之兆。 似乎是偶然的这一切对武当山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第七集 登峰造极
公元2007年的冬天,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让武当山异常的安静。六百年前的公元1412年,也是这样一个冬日,明永乐皇帝的驸马都慰沐昕奉旨来到这里,望着飞扬的大雪,他总是不禁回想起常宁公主。 六年前,永乐皇帝的小女儿下嫁云南沐王的小儿子沐昕,沐家从此成了皇亲国戚;谁料,风光的日子没过几年,常宁公主在一个冬日突染重疾不治身亡,厚葬了妻子后,他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忧虑。
“沐昕是明朝开国功臣,黔宁公沐英的小儿子,他受到很好的家教的,他饱读诗书,琴棋书画无不精通,所以说他在朱棣登基的那一年,就被选为朱棣的小女儿常宁公主的驸马。在忐忑中度日的沐昕没有想到永乐皇帝朱棣非但没有怪罪,还任命他为督建武当山皇家道场的总提调官,监管全部宫殿群的营造。” “明朝政权呢,从朱元璋开始,就依靠两种人来保卫天下,一就是依靠朱元璋的儿子,朱家的子孙;第二个呢,就是依靠朱家的女婿。”
来到武当的沐昕,就居住在玄天玉虚宫内,这里是整个营造工程的大本营;身为皇亲国戚沐昕清楚永乐大修武当的真正原因。一个失去了公主的驸马,在尔虞我诈的皇室中生存,沐昕更清楚自己需要来自老丈人的有力支撑;他无时无刻不在寻求机会,以报答永乐皇帝的知遇之恩。 今天的南岩宫两仪殿旁,留有沐昕所题“南岩”二字,这种方正圆润舒展大方的字体甚得永乐皇帝欢心,被称作“台阁体”,于是,沐昕用这种字体为武当众多宫观写了牌匾。
然而,心思缜密的沐昕所做的还不仅仅如此,公元1413年永乐皇帝拿到了这样一幅图画,画中,武当山主神玄天上帝在五彩圆光中出现。“怎样表现天下太平,表现统治者统治有方,当然要制造一些所谓的祥瑞,有了灾害是坏的,是天上的事情。那么上天对皇帝的表扬,就通过这些祥瑞,就是说它的一些吉利的一些奇怪的让人被认为是好事的一些事情,这个凡是在皇帝需要这个的时候基本上就会出现。”
这样的事件在沐昕的精心策划下,武当山大顶几乎每个月都有瑞兆显现;朝廷又把这个彩图编印成书在全国发行,实际上就是宣传,朱棣取得天下,取得全国的统治,是受武当山玄天上帝的保佑,那么沐昕完成这个任务完成的很好,所以他受到朱棣的特别的奖赏。
此时,沐昕来到武当整整一年,永乐的赏赐说明他恰好地捕捉到了那微妙的圣意,而这一切也似乎预示着这座大山日后不同凡响的命运。
公元1416年,早春的一场疾雨过后,武当从冬眠中醒来。沐昕接到了来自京城的消息,一艘载着特殊使命的官船,将从北京出发,沿运河南下。明永乐皇帝朱棣特意为这条船下了一道圣旨:沿途船只务要小心谨慎,遇天道晴朗,风水顺利即行,船上要十分整齐清洁,并特别告诫,此船不能生火做饭。
官船经南京,转武昌,逆汉水而上,直奔武当。此行负有怎样的使命,让大明皇帝躬亲叮嘱,这千里迢迢送往武当山的究竟是什么?
这里是武当山中观的索道中心,从这儿乘坐索道走垂直距离,也要三十分钟才可以到达天柱峰顶;然而,游客还需沿着山路继续前行,经太和宫过南天门,踏上几乎是垂直而上的九连蹬,最终抵达朝拜的目的地金殿。
慕名而来的游客感受到神奇,更惊异于六百年前的工匠们,是怎样登上云遮雾绕的山峰,在海拔1613米的天柱峰顶,平添了一座可以媲美北京紫禁城的宫殿群。
公元1416年,在完成各大主要宫观的建设后,朱棣下令敕建天柱峰太和宫,这意味着背井离乡多年的工匠们,将开始武当宫观营造中最难的工程之一。
直到今天,这座金碧辉煌的铜铸鎏金大殿仍熠熠生辉,它无疑是太和宫中最灿烂的一笔。这座目前中国最大的金殿,坐西朝东,屋顶采用的是皇家专用的重檐庑殿式,与北京紫禁城太和殿形制相同,如此高规格的建筑全国仅此一座。
《问道武当》解说词:第七集 登峰造极(中)
关于金殿是如何神奇地伫立于天柱峰上的则充满了种种猜测,有人说,金殿是在北京铸造成型后,整体送达武当山的。在运载和吊装技术上不发达的六百年前,如果说走水路运到武当山下,还有可能的话,那么总重达数十万斤的金殿运送到天柱峰顶,在当时则难以想象。
所以有专家提出,金殿是在北京完成全部构件的铸造后,运抵天柱峰之上的。“运上去如果是分解了,这个运上去,打了包了,装了箱了,抬上去,问题就不大。四人一抬,如果说抬个轿子也抬上去了,抬个轿子也是两百斤,连轿子带人,那两百斤一个箱子,那抬上去问题不大。”
卢华清是武当山古建工程队的总工程师,今天,他带领着新同事来到金顶,帮助她们熟悉古建维修工作。“我们看,金顶上原来是一柱一板,带扶手带在一起的,这块是单立的,那就是再后来维修的一种痕迹。那你看,我为什么说这个房子以前是没有的呢,这个地方你看这个栏板以前是转过去的,很简单,你看这个栏板和那个栏板应该是对着的。整个以前只有金殿,这个是我外祖父年轻的时候他带了一帮人在这儿修的这两边的配殿。”
为了凸显金殿的神圣,明朝时金殿两旁没有如今的配殿,金殿独自屹立在天柱峰顶,一块面积一百六十平方米石筑平台之上,殿内神像、供器、几案均为铜铸鎏金。正中供奉着玄武大帝神像,右边金童捧册,拘谨恭顺,左边玉女端宝,娴雅俊逸,水火二将分别执旗捧剑。
“从修建之初到如今,玄武神就这样端坐了六百年的时光。整个武当山(金殿)的铜像,基本上没有生锈的,大部分呢,都呈现一种紫铜色,所以很多人,包括我们有时候就管它叫紫铜像,实际上它的材质本身非常好,而且铸的呀几乎从表面上看不到它那个气泡,所以铸造技术又非常精良,所以应该说,武当山金殿的出现,在建筑史上应该是个奇迹。”
当年,永乐皇帝按照自己大殿的规制,为玄武神像营造了一个金殿,这是他能想象到的最高礼遇;或许在他的内心深处,自己就是玄武神的化身,俯瞰众生,统领了大明王朝二百年的天上人间。
六百年后的今天,宽不足五米,深不过四米,高不足六米的金殿,或许已显得不够雄伟,但它却蕴藏着中国文化与建筑中的许多神奇的秘密。 金殿里,玄武神像前的那盏“长明灯”,仿佛是穿越了时间隧道的神灯;据说这盏灯从1416年开始点燃,近六百年间不摇不摆,不大不小,总是在金殿中发出均匀的光,无论狂风暴雨,不管电闪雷鸣,从未熄灭过一次。其实,这一切不是因为传说中的“避风珠”,而是源于金殿通体密不透风,这又是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
古代的工匠们是怎样拼接出如此严密合缝的宫殿呢?金殿如何装配的,如何焊上去的,做的那么精致,这个工艺需要多高的水平,举世无双。“不是说我们这个民族说这不行那不行,光凭这个工艺我们在全世界已经领先不知道多少年了,这种技术人家都没有的,所以我中国从来在文化上是全世界的带头羊,这个一直到整个明朝都没有落后。”
古老的宫殿带给人们的又何止是一个谜团,金殿外有一块金光灿灿的金砖,历代文献中没有关于它的任何记载,它是源于安装者的疏忽还是有着某种特殊的意义呢?然而,正是它,泄露了金殿严丝合缝的奥秘。
“它跟明代的建筑这个榫卯结构也应该说有一定的关系,因为榫卯结构一个特征呢,就是什么呢?榫子进去之后在这个木头的对面,榫子头要透出来,铸造者有意无意的是仿这个木殿来做的这个金殿。”
原来,古代的工匠们仿照土木建筑中的榫卯结构,用三千多个金属铸件,三万公斤纯钢和几十公斤黄金,共同拼接而成了金殿。“他要把金子镀上去,把金跟水银做成金汞漆合金,涂在那个构件上面,涂在那个构件上面以后,然后加火,把这个汞化掉,只剩下金贴在上面,工艺很复杂的,有剧毒。我到现在都不懂,那个金镀在上面以后,后来再去焊的时候,居然没有任何损坏。”
为了让后人了解金殿的构造,不让这项古老的工艺从此流失,三年前,卢华清在维修金殿台基时,留下一个特殊的标记,“为什么我们说这个金殿是榫卯结构,我们要想拆掉它,必须是最后一块装上去的第一个把它拿掉,才能整体拆掉,因为它整体朝上抬的。那么我这个地方,专门有意识的留了一个痕迹,你看它是个燕尾式的,我有意识留的,给导游们讲金殿的结构。”
正是一代代武当山人的巧妙设计和精心维护,金殿才完美无缺地留存至今。 从土木结构的紫霄宫到南岩石殿最后为金殿,古代的工匠们将传统的五行思想与建筑完美的融合。“中国讲风水,金木水火土了,金属是作为一个很贵的东西,永乐这个金殿啊,不仅是啊,含金的成分也有,所以,我想呢,当时做了最高等级的这个建造,也是到了最顶了嘛,最后的一个高潮。”
公元1416年,那艘负载着特殊使命的官船,运载的正是金殿的构件,九月初九递达武当后,三千多个金属铸件,在天柱峰顶以中国古建中最传统的工艺进行插接,最后焊接安装完毕。此后,金殿巍然屹立于高山之巅。
《问道武当》解说词:第七集 登峰造极(下)
自矗立之初,金殿便成为武当的中心,无论在山上还是山下,朝拜者都能够感受到它耀眼的光芒。 “它七十峰朝金殿嘛,都朝主峰嘛,这个呢,这也是它总体布局的一个部分,因为它最高的结点,就要各处都要能够看见它,但是很多小地方你看不清,主要的地方都能够看见,这也是建筑设计里头,建筑布局的一个特点。这个武当山(金顶),像一个神仙,有时候露面非常庄严,有时候不让你看见,你不知道它隐到哪里去了。”或许,这正是道家文化的玄妙和中国古建的含蓄之美。
“一直走到太子坡,你重新看见这个武当山最高峰金顶,到了这个地方,你就说,哎呀,这神奇的很,你可以到‘复真观'、‘太子坡'那个地方你可以回头,你要不回头,你继续走,就看不见那个神奇了;但是这个一直要到哪里呢?要到‘南岩',你才看得见这个武当山,这一下形影不离了。”
公元1979年,一个风雨交加的日子,社科院专家王育成在攀登金顶的途中,看到了让他永生难忘的一幕。“它那个雷电‘啪'的一下,看着那个闪电啊,就打在那个金殿上面,接着有几团大火球,绕着那个金殿转,看着既惊奇又感觉有一种恐惧的感觉,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后来这个事情之后呢,我就问当地的老乡,后来,当地有一个老头告诉我,说这是武当山很有名的一个事情,这个叫‘雷火炼殿'。”
由于金殿是金属导体,遇有雷击,屋顶上便一片电光石火,平时附着在金殿上的烟尘锈垢被雷电烧炼,经雨水冲净后便辉煌如初;这显然又是一件难得的瑞应事件。
从永乐十年来到武当,七年间沐昕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如今,“雷火炼殿”神奇地渲染出皇权的至高无上,紧绷了七年的神经在这一刻得以舒展。沐昕突然很想念远在云南的家人,独对清冷的月光沐昕却在这时感到一丝温暖,这一次没有归期的旅程是否开始接近终点了呢? 这一年,当“雷火炼殿”的讯息传递到京城时,朱棣露出了胜利者的微笑,这是皇权和神力的完美结合,它似乎预示着,伫立在皇家道场最高峰上的金殿,与天神取得了感应。
这或许是沐昕来到武当山以后最温馨的一个清晨。从成为驸马的那一刻起,他辞别兄长,孤身去往京城,在经历了丧妻之痛后,孤独和寂寞陪伴他度过了身处异乡的岁月;如今,金殿已成,他是否可以荣归故里了呢?
公元1419年,沐昕接到了永乐皇帝发给自己的第六道圣旨,接到圣旨的一刻,沐昕仿佛听到了来自心底的一声叹息;现在,他的未来和即将修建的金顶围城紧紧联系在一起,永乐皇帝将最后的这项工程命名为“紫金城”。 也许,正是这个名字让沐昕得到了某种启发,他决定仿照故宫“紫禁城”的规制来体现皇权。于是,设东西南北四座天门,以渲染天庭仙界的威严;而东西北三座天门假作实封,只有南天门可通行;因为在道教信徒眼中,南天门是神与人沟通的地方,南天门下设鬼门,神门和人门,其中鬼门假作不通,高大庄严的神门是皇家的专用通道,平日只有人门可正常通行。
为了完成永乐“万万年与天地同其久远”的设想,紫金城城墙全部为巨石依岩筑成,每块石条重约一两吨;古代工匠们用糯米煮汁,拌合石灰粉为浆砌筑,从表面看只一线缝,不见灰浆,这是一种极为高超的技法,俗称“干摆”。
“这个工程的质量非常的好,快六百年了,过去五百多年了,快六百年了,还非常的完整,经过很多很多的自然人为的破坏,现在还是很完整的。可能要讲质量的话,那应该跟故宫的这个紫禁城一样的质量,而且有的还甚至于更好。”
周长三百四十四米的紫金城,所耗费的石料将达千万吨,它的施工难度远胜于平地修建的故宫;当年的沐昕和工匠们是如何把每块高达一吨重的巨石运上金顶的呢?
“我后来在翻《武当山志》的过程当中,我就注意到,永乐皇帝调到武当山的这些工匠当中,除了什么木匠、石匠、瓦匠、铜匠,还有铁匠之外,还有一个工种,这个工种叫搭台匠,所谓搭台匠,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搭脚手架的工人。”
当年,搭台匠围绕大顶搭上密密麻麻的脚手架,然后,工匠们再把打制好的青石,用极其原始的方式,一层一层地搬运到所需的位置。
“但是在当年没有这种复杂的吊装技术的条件下,这个脚手架的搭置也是非常不容易,所以说我们只能这样设想,当时,用当时的那种滑轮吊装技术,加上脚手架工人的努力,把一块一块的重达千(斤)就是一吨重,两千斤重的这样的巨石,搬上了紫金城现在的位, , 置,这个工程量也是非常的浩大。”
整个紫金城工程,历时五年才完成,它居险临危却又坚固稳重,犹如一道光环围绕金顶,让人叹为观止。没有这个紫金城把它作为一个基座围起来的话,就像你一朵花随便摆在这里,没有一个花盆一样的,起不了那个整合的作用。
“围墙的作用,除了什么保护、戒严、警戒,起这个作用以外,它在景观上是起很大作用的;你如果说故宫里面把所有的墙都拆了那还像个故宫吗?”
公元1424年,金顶太和宫全部完工,它以金殿为中心,以紫金城南天门为中轴线,中轴线上的主殿是太和殿,皇权与神权在这里完美融合,达到了云外神宫的意境。至此,修建了十四年的武当山宫观全部告成,三十万工匠和官兵共修建了金顶、紫霄、南岩、玉虚、五龙、遇真等三十三处宫观建筑群,创建殿宇房屋约八千间,武当山成为了集建筑、宗教、文化于一体的天下第一名山。
武当宫观全部落成后,沐昕就任位高权重的南京后军都督府事,此后,屡掌宗人府,又曾专职负责孝陵的四时祭祀;既是皇亲国戚又是勋威大臣,任驸马都尉五十余年间,深得明朝五代皇帝的恩宠。
公元1424年这一年的冬天,一场斋戒法事在武当山悄然举行,玄天玉虚宫提点任自垣为三百六十八位工匠超度亡灵,没有任何文献记载下那些能工巧匠的名字,更没有人知道他们来自哪里,就这样,他们为这座仙山创造了奇迹,也让自己的灵魂与仙山融为了一体。 (本集完)
《问道武当》解说词:第八集 治世玄岳  
引言
公元1552年的早春,明王朝紫禁城内却没有一丝春天的气息。从正月初四开始,北部边疆和东南沿海就不断告急,如何才能让国家安定,百姓不受侵扰呢?
这一年武当山北麓耸立起一座石牌坊,嘉靖皇帝特意手书“治世玄岳”四字,它标志着武当山的地位超越了龙虎山、茅山、青城山等道教名山,跃居久居盛名的五岳之上,被视作“天下第一名山”。

第八集 治世玄岳 
这是一个道教文物的宝库,位于武当山北麓,作为皇家道场,明朝历代帝王都对武当玄武神有过虔诚供奉。
公元1524年,刚刚即位三年的嘉靖皇帝恭敬地送给武当山一件五色瓷雕。瓷牌上龙凤为黄灰两色,中间“武当山玄天上帝圣牌”九字为紫色,俗称“素三彩”。圣牌正下方一日高悬若初生的太阳,双凤展翅在瑞云中飞翔,两边各饰两龙,均用龙口亲吻着圣牌,龙体饰黄色,寓意其为真龙。十五岁即位的嘉靖,此时整整十八岁,这个少年天子想向玄武神祈求什么呢?
其实,早在三年前,年轻的嘉靖皇帝刚刚登基,便急忙派人来武当山祭拜玄武神,在他的心中,如果不是玄武神护佑,自己可能会作为亲王在湖北终老一生,命运中的一个偶然让他从亲王一夜之间变成了皇位的继承人。
“朱厚骢被从亲王的位子上,选拔作为皇帝继承人,在他来说,是没有想到的一件事。为什么这个事情很突然呢?因为正德皇帝没有儿子,正德皇帝没有儿子也不会轮到他去作皇帝,为什么,因为正德皇帝很年轻,但是没想到正德皇帝正在盛年就死掉了;所以皇帝的位置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他作为一个亲王的继承着,他的位置跟皇帝差得很远。”
从湖北启程前往京城,朱厚熜从最初的兴奋不已开始慢慢有些忐忑,那是一个他从未涉足的世界。一个年幼的少年孤身面对的将是什么呢?
“他来到北京面对的是什么?面对的是张皇后,面对的是内阁首席大学士杨廷和一大批大臣。这些人有政治经验,有势力,他们能服小皇帝吗?我用什么来加强我的地位,我为什么地位没那么高,因为我父亲就不是皇帝继承人,他就是亲王,那么要想加强我的地位,就要把我父亲的地位抬起来。”
嘉靖三年二月,武当山也似乎感受到了来自京城的寒意。这个冬天,满朝文武大臣中,嘉靖所依赖的内阁首席大学士杨廷和忿然离去,事情的起因源于嘉靖执意要把自己已经离世的父亲由亲王太高为帝王,史称“大礼仪”事件。
“你光说我的父亲地位很高,他是皇帝的爸爸,不行,要有礼仪制度当中的反映,反映在哪里?要反映在宗庙当中,要把他父亲摆在宗庙里,一起去祭祀天地,一起去祭祀朱元璋;他原来是亲王没有资格,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要把他的父亲拿到这个皇帝正统当中,让他成为皇。”
这在以礼法刻板著称的朝代,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从朱元璋开创大明王朝,遵从祖制就成了皇室子孙唯一的法则。如今,一个在皇室中毫无根基的少年提出一个让满朝大臣愕然的想法,再三劝阻无效后,杨廷和的辞职,让君臣的矛盾激化到无法调和的状态。
史书记载,朝中二百一十五名重臣在紫禁城左顺门跪伏恸哭,嘉靖皇帝大怒,下令将一百三十四人投入狱中,八十六人待罪。事后,又将四品以上者夺俸,五品以下的一百八十人廷杖,十七人先后因杖责而死。
“‘大礼仪'的核心就是要把自己的地位提高,要把他父亲的地位提高,从而提高自己的地位,所以那些个反对他易礼的这些大臣就认为违背祖法,他们就在左顺门跪下,成片的人在那儿哭,‘太祖高皇帝你的在天之灵,你看看啊,现在这个皇帝做的不像话,他要把你留下的祖制都给推翻了。'”
当嘉靖又一次把目光投向武当山时,这座大山在经历了一个寒冬之后正开始万物复苏。三个冬去春来,几年宫廷生活的磨砺,已让朱厚熜慢慢成熟起来,面对朝中重臣几乎一致反对的局面,年轻的嘉靖皇帝并没有丝毫的退让,在决策的关键时刻,他派人给武当山送来了一个圣旨牌。
“他把他的在这个斗争中间的一些精神寄托放到武当山,放到这种道教的这个方面,那么也是说明他当时的一个需要精神的支持和他自己信仰的这种支持,这样一个需要,他才这么做的。”直到今天,这仍然是一个让史学家们兴致盎然的话题,嘉靖为什么对武当情有独钟呢?
距今五百年前的公元1507年8月,正是桂花飘香的季节。这一年,湖北安陆的兴王府内,桂花开得格外绚烂。兴献王焦急地等待着自己孩子的出生,恍惚中他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重阳真人到他们家来,他家会降生一个很了不起的孩子,将来会出现,这是一种预兆吧,在道人的指点下,兴献王给这个孩子取名朱厚熜。
兴献王曾有过四个孩子,但不幸的是两个女儿和一个长子都在幼年夭折,朱厚熜是家中仅有的一个孩子,所以兴献王深信这个孩子是元祐真人的转世,是神灵对自己的恩赐。
“朱厚熜信道跟他的父亲有关系,他的父亲就信道,他的父亲被封为亲王在湖北安陆,他的父亲信道,朱厚熜从小就受他父亲影响,就相信道教,所以他把这种信仰就带到了后来他做皇帝以后的宫廷,这是最根本的原因。”
自幼体弱多病又是家里唯一的一个孩子,朱厚熜从小就被家人宠爱有加。为了保住这个孩子,兴献王每年都会带他祭拜玄武神,从小耳濡目染,朱厚熜对武当山玄武神有了一种天然的亲近。
问道武当》解说词:第八集 治世玄岳(中)  
武当山一直被历朝皇帝作为皇室家庙,并把武当玄武神作为护国家神来崇祭。自明成祖朱棣大修武当以后,明皇室对玄天上帝的奉祭绵延不绝未曾中断。
“武当山号称‘道教第一名山',它是中国道教的中心,而他小的时候就生活在这个附近,他的父亲又信奉道教;我想,他如果崇奉道教的话一定武当山在他的灵魂当中影响是非常深的。”
公元1521年5月朱厚熜登上王位,改国号为“嘉靖”。从一个体弱多病的孩子到明朝的国君,他深信,自己的成长一直是在玄武神的庇护之下。正因为此,嘉靖三年,孤身面对满朝文武大臣责难的朱厚熜几乎没有迟疑,便选择了向玄武神救助,最终“大礼仪”风波以嘉靖的胜利告终。
从风浪中走过的嘉靖大权在握,他开始考虑另一个困扰着历代君王的问题。明代帝王大都享年不久,子嗣艰难,这显然严重威胁着明王朝的长治久安,特别是他的堂兄正德皇帝三十一岁,盛年无嗣驾崩,更给嘉靖投下了不祥的阴影。
嘉靖五年,已经二十岁的他仍然没有一个儿子,于是,他又一次想到了武当山的玄武神。“他是怎么来当皇帝的呢?就是因为他的堂兄没有子嗣,他才当了,得以以外番入继做了皇帝。如果他要没有(子嗣),那么面临的结果就跟他那个堂兄是一样的,这个对他来说是很恐怖的事情,因为别人也会要重立自己的体系,那么他辛辛苦苦地去跟诸臣去争斗,去想尊本生父本生母,做‘大礼仪'这些所有的争斗就付之东流了。”
武当山紫霄宫坐落在群山奇峰之中,这里的道长擅长斋蘸科仪,俗称“法事”。今天,观里有异常重要的法事,早课后,道长们开始做各自的准备。在道教信徒的心中,因为将与天神交相感应,所以必须素食清心,沐浴洁身,只有摒弃凡尘杂念,用虔诚之心奏出最美的乐曲,才能感动群神降福消灾。
这一刻,身着金丝银线的道袍,手持各异的法器,吟唱古老的曲调,在坛场内翩翩起舞,道人们仿似穿越时空,回到了数百年前的皇家道场。
公元1526年2月,武当山净乐宫举行了持续七昼夜的“罗天大醮”,这是道教最高级别的斋蘸科仪,以求子嗣嘉靖皇帝把最后的希望寄托给了神灵。史书记载,此后,嘉靖及其皇后嫔妃,在武当的求子大醮多达十次。
在等待中度过七年以后,嘉靖终于有了第一个儿子。大喜之下,他对玄武神的奉祭变得更加狂热,成为永乐皇帝之后最为虔诚的崇奉者。他在位四十五年间,共为武当山下圣旨一百四十道,朱厚熜也成为大明王朝中为一座山下圣旨最多的帝王。
位于武当山金顶的灵官殿,大概最能体现明代皇帝对这座仙山的厚爱,站立在这里几百年的七座石碑,均为明朝历代帝王登基元年所立。从明永乐皇帝大修武当将玄武神奉为护国家神之后,每一位新皇帝即位,都要遵守祖宗定制,遣官到武当山至祭玄武大帝以告神灵。“佑我家帮”便是帝王们对玄武神表达的共同祈愿。从永乐到嘉靖的一百多年间,历代帝王为充实家庙,御赐武当神像、供器不计其数。
“哇,小邹,你今天上来这么早啊?”“刚刚到啊,”“刚刚到,来的游客不多,”“不是很多。”“哦”。王萍是土生土长的武当山人,她在南岩宫开设快照摊点已经有二十年了。“各位游客朋友,你们好!需要照相留影为你们拍张照作纪念啊,我们两分钟就把照片给打出来了,数码快照啊。请看这张风景的,这就是武当山最有代表性的景,能代表你们到此一游的啊,登武当山仙山,得‘福寿康宁',就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登武当山仙山,得‘福寿康宁'就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武当山最精华的地方就是这个地方南岩宫,你需要照相吗?朋友,可以这边照一张。我们两分钟快照快取的,数码快照啊,两位美女还是往这边来一点点;对,对,好,可以啊,穿蓝衣服的小帅哥,往这边来一点,哎,对,很不错了啊。哎,好嘞。祝愿你们登武当山仙山,享福寿康宁;咱们洗照片去吧。”
“我们看到南岩上‘福寿康宁'这四个字,实际上是道教里面最重要的一种祝(福)语,应该有五条,‘福、寿、康、宁、考终命',就是说人一生如果得到这五种东西,可能这个人一生是最幸福的;这四个字呢,应该说是分别完成于两个年代,暗藏着朝廷里面当时一个重大的政治斗争。”
这是嘉靖特意为武当山铸造的莲花宝瓶,登基以来,他对武当的依赖与日俱增,而对于朝中事务朱厚熜已渐入佳境,他像一位高明的驭手坐在高高的驭座上熟练地操纵手里的缰绳和鞭子。
“大家都知道这个皇帝都希望自己长生不老,而嘉靖皇帝呢,他除了一般的信道教之外,他服那个丹药,他吃道士炼的丹药,所以嘉靖的时候很多炼丹的道士,当时都得到了很好的地位、待遇,那么除了这个之外呢,就是大臣里边会写道士祭天青词的这些人,也得到了很好的待遇。比如,当时重要的大臣夏言,后来的严嵩,这些人都擅写青词。”
身处权力的巅峰,嘉靖内心的寂寞却无人能诉,他逐渐习惯了向神灵诉说;青词以极其华丽的文字表达出嘉靖对上天神灵的虔诚之心。
史料记载,嘉靖十七年后,内阁十四个辅臣中有九人是通过撰写青词起家,夏言便是在这种情况下,从礼部尚书提升到内阁中,对于这次的破格提拔,夏言感激涕零。
“因为明代时候,武当山是皇家庙观,他就想到一个折中的办法,他就赶快到武当山,给皇帝做寿的形式,写了‘寿'字送到山上去,希望朝廷,因为当时武当山的管理是内监管理,就是太监管理,内监管理,太监在管这个事;太监马上把这个事情就告诉了嘉靖皇帝。”
《问道武当》解说词:第八集 治世玄岳(下)
三年后的嘉靖十八年,夏言已贵为内阁首辅。这一年,嘉靖的母亲蒋太后突然病逝,在送母亲回安陆安葬时,他派随从来到武当山祭祀玄武神;母亲的离去想必加剧了嘉靖内心的孤独,使他从此更沉迷于寻仙问道。
然而,已经是内阁首辅的夏言被朝中事务牵绊,无力提供更多的青词,这时,他身边出现了一个强有力的对手严嵩。
“有一次,朱厚熜自己戴了一个香叶冠,这是一种反映他道教信仰的一种帽子,边上用香叶做成的,戴在脑袋上他很高兴,而且他要求他的大臣也戴。他做了五顶沉水冠,让这些大臣全部戴,赐给他们,皇帝赐给你的帽子应该戴,是极大的荣耀;可是夏言拒绝戴,可以看出夏言很耿直,严嵩就戴,严嵩不仅戴,而且在帽子上拢了一层轻纱,防止这个帽子坏了被触动了,小心保护起来。”
嘉靖二十年秋,夏言被贬职。这次他虔诚地亲笔写下了“福康宁”三字,派人送上了武当山;他向神灵祈求赐给他一个安宁太平的日子,有个健康的身体,落个幸福的晚年,就是当前最大的福气了。
“所以如果说第一次他送寿字的话,完全是出于对于世宗的,投世宗之所好,做一些锦上添花的事情的话。那么后来他写福(宁)康来补送这个,完全是为了要讨好世宗来解决自己的不良处境了,我觉得(嘉靖)二十年,因为嘉靖二十年是他很不好的时候了。”
夏言的祈祷终于唤起了嘉靖皇帝的恻隐之心,嘉靖二十四年夏言官复原职。然而,君心莫测,仅仅几年后,在严嵩的挑唆下,嘉靖二十七年的冬天夏言重新获罪。
公元1550年8月,正当明朝大臣们沉迷于权利纷争之时,蒙古贵族俺答汗率部攻破古北口直逼京师,骚扰京郊达八日之久,史称“庚戌之变”。内忧外患,让人到中年的嘉靖身心疲惫,他急于寻找一种缓解心理压力的精神寄托;而玄武神作为北方之神和战神的特殊身份,正好满足了嘉靖皇帝的迫切需要。
“越是有事的时候,才需要借助神灵,平时没事的时候,人也想不起求神拜佛;越是国家有这种事情的时候,他越要乞灵于他的信仰,希望通过他的信仰给自己带来一定的力量和好运。”
史书记载,将士们出征前,嘉靖都会到武当求符,保佑战事顺利。与蒙古交战的几年间,嘉靖先后从武当篆写绫符字符二十七万多道,桃香版檀香版木符三万五千余件,总数多达三十余万符。
“世宗他太信这个了,所以呢,武当在他心目中又有那么重要的地位,他认为武当非常灵验的;所以他就从武当取走这些东西,他认为这些东西能保佑他。我觉得他是真心相信这些东西的,他和一般的说我借用这个东西来欺骗别人,或者来宣扬自己神话自己还不完全一样。”
眼前的这一方葱茏之地,是道人们心中的风水宝地,在老道长的身后,是阴与阳生与死的界碑。
明嘉靖三十一年朱厚熜效法永乐皇帝,北建故宫南修武当之举,在修建北京城外城的同时,耗资九万多两白银调遣工匠夫役近十万人重修武当。一年后,重修工程全部结束,嘉靖皇帝特意为武当山敕建了一座石牌坊,并手书“治世玄岳”四个字,这座三间四柱五楼式仿木石结构建筑被称为“仙界第一关”。
“他给武当的地位是很高的,因为他在这个时候他修了两个牌坊,一个就是武当山的牌坊,还有一个就是明十三陵的那个大牌坊。明十三陵的那个汉白玉的,一进大红门以后的那个石牌坊,就是说这个,实在是就说明他对这个地方的。”
嘉靖皇帝崇封武当山为“治世玄岳”,标志着武当道教被提到了兴邦治国的高度。此时,他对武当的依赖达到了最高峰。
“因为按照过去皇帝的典章制度,皇帝的典祀当中要祭五岳,因为五岳是名山,往往是作为中国的一个代表,而把这个武当山呢又称之为玄岳,就表现,在皇帝心目中武当山的地位只比五岳高绝不会比它低。”
从明永乐皇帝大修武当开始,到嘉靖重修武当,明朝皇室子孙在绵延八百里的武当山修建和维护宫观道房多达两万余间。这意味着,一个人从出生开始,每天换一间房,需要五十年才能住遍武当。
这些或在山凹之间,或在绝壁之上的宫殿,将自然山水与人文交相融合,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化境。
然而,嘉靖之后,大明皇朝盛极而衰。这一年,雪来得太早,还是漫山红叶的秋天,武当山却突然下起了鹅毛大雪,一片萧瑟之中,“治世玄岳”牌坊孤独地矗立着。呼啸的北风送来了这场秋天的大雪,而从北部入主中原的清王朝又将怎样影响这座大山的命运呢? (本集完)
《问道武当》解说词:第九集 共祈太和  
引言
清晨,道教信徒遥对着武当山最高峰敬献了一柱清香。
一百年前,朝圣者们却并不是这样敬香的,他们会蒙上双眼,踏上探出岩壁外两米多长仅容一人通过的龙形石雕,将香火插入龙头上的小香炉内,俗称烧龙头香;这是一种极具危险性的进香方式,稍有不慎就可能葬身悬崖。
千年以后,人们不再使用这种方式进香,但朝拜者心中的虔诚却分毫不改,一如从前。
第九集 共祈太和 
“西天佛祖把芽种下,茶树年年都啊要发芽,等到了三月八我的哥哥呀,上山来采茶,采的是清明茶。久闻妹子你长的是一枝花……”。清明时节是武当茶场最忙碌的季节之一,相传,古代的道人们直接含嚼茶树鲜叶汲取茶汁,在咀嚼中感受茶叶的芬芳,以清心明目,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了沏茶品茶的习俗。
《道藏》中说,茶味似道意,武当道茶因地处武当山太和山,亦名太和茶。道人饮此茶,可品味人生,参破“苦谛”,心境遂平和气舒,达到人生至境,谓之“太和”。
武当山原来的山名叫太和山,“太和就是能升华万物的这样一个条件,属于阴阳二气和合,然后产生和气,和气才能产生万物,万物都生于太和之气。”以“太和”为山名带有浓厚的道家色彩,也表达了古人美好的愿望;天与地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以及自我的和谐。
“秦岭阻挡了北方的沙尘暴南下,那么又阻挡了南方的酸雨北上,可以说这个地方,包括神农架这一块构成了中国的一个肺;所以武当山这个地方,终年呢就是,夏季无酷暑,冬季无严寒,四季无大风,非常好的一块地方,在这里构建了这个和谐之地吧。”
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气候条件,使得武当茶自明朝以来即作为贡品,被信奉道教的皇帝享用。清朝时,皇室不再负担武当山的供养,宫观香火断续,道众四散,这反倒成全了民间百姓,寻常人家也得以品尝到来自仙山的茶香了。
失去了皇室的恩宠,武当山的春天回归自然,万物屏息以待。
公元1673年,武当山的道人们听到了一个不同寻常的消息,康熙皇帝将要派御前侍卫来祭拜武当山主神玄天上帝,这是明朝灭亡以后,三十载春秋武当山与清皇室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因为武当山是一个明朝皇帝修的一个道教圣地,明朝皇帝非常的重视。清朝皇帝取得政权以后呢,对武当山的情况不太好处理,一方面他不能特别重视武当山,因为这是明朝皇帝一个圣地,是明朝皇帝的家庙;另外一方面,他又不能不重视,他又必须对道教给予一定的关注。”
玄武神是明朝的护国家神,明朝的历代皇帝都对他供奉有加,这使得清王室一统江山后,对武当山敬而远之;另一方面,在不断的演变中,玄武神成为了掌管皇帝寿命的神,这又让清朝皇帝对武当山不敢鲁莽处之。
《清实录》中记载,故宫钦安殿内供奉着玄武神,每年皇帝寿辰的时候,清皇室都会在殿内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
康熙十二年,八岁登基的爱新觉罗玄烨已整整二十岁,在后来的史料中,人们这样描绘这位少年天子,他资兼文武,智勇双全,善于沉稳老练地解决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
去往武当山最高峰的途中,至今留存着一块石碑,碑文记录了康熙十二年玄烨派御前侍卫前来为皇太后祈寿,这一年究竟发生了什么?使得康熙要特意来武当祈寿呢? 
《问道武当》解说词:第九集 共祈太和(中)
“康熙十二年是个非常特殊的一年,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康熙皇帝的帝位已经相当稳固,但是,位于南方当时的平南王吴三桂正在策划谋反,那么,朝廷侍卫色虎利和吴山桂到武当山祭祀玄天上帝,这样一个特殊的一件事情,实际上不单是一件祭神活动。”
这一年,康熙想要完成一件他的父亲想做却迫于现实无法实施的事情,那就是将割据给广东、云南、福建三位藩王的权力收回,史称“削藩”。历史又一次上演了权力角逐的乾坤大挪移,而让少年天子倍感棘手的是云南王吴三桂。
“在南方的吴三桂,康熙八年到十年,在云南昆明就铸造了一个铜像,昆明东边的鸡鸣山上铸造了一个铜殿,模仿武当山金殿铸造的铜殿也供奉的是玄天上帝;所以当吴三桂供奉玄天上帝修金殿的时候,皇帝觉得这件事不能等闲视之。”
自明朝永乐皇帝大修武当以来,武当最高峰顶的金殿就是皇权和神权的象征。以紫金城为界,朝山的香客们只能在南天门外遥拜玄武神,大顶之上的金殿,是皇帝才能享用的祭祀场所。如今,一个藩王居然私自在云南修建了同等规则的金殿,这件事情让康熙皇帝大为震怒;一个欲罢不能欲说还休的念头折磨着康熙,似乎有意让漫漫长夜来考验这位年轻君主的耐心。
今天,大顶之上的金殿是慕名而来的游客们最重要的一站。在导游的带领下,游客们摩挲着环绕金殿的栏杆,他们相信这样做会给自己带来好运。络绎不绝的香客把栏杆摩梭得光亮如新。
这些栏杆来历非凡;那是四百年前的明万历年间,云南的道教信士们带着各家各户捐赠的一百四十八根护栏,从横断山脉一路翻山越岭,历经三千多里路程来到武当,在朝圣时敬献给玄武神的,这一切足以说明,在云南王的领地玄武信仰久已深入民心。
吴三桂坐拥雄兵,此时修金殿又是何居心?一瞬间,康熙联想到了明永乐皇帝朱棣,他与吴三桂同为藩王出身,同修金殿,莫非云南王也有称帝之心?细细思量以后,康熙在侍卫完成祭祀之后,又让他们执行了一件秘密的任务,带一幅武当全景图回宫。
“带一个武当山的全景图,实际上呢,也是让朝廷了解武当山地区军事的险要,地形的复杂。当然我认为,这个全景图还有朝廷对武当山的这种景观非常的仰慕,所以把这个全景图带给朝廷,也是让朝廷进一步了解武当山的道教建筑和山川景观。”
果然,第二年,吴三桂叛乱,他的心腹在武当山起兵呼应,因为有了充足的准备,清兵在武当山完胜叛军。公元1681年,经历八年的“三藩之乱”平定,二十八岁的康熙皇帝更加从容自信,他屹立在帝国的中央,如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
这时只有台湾还没有回归到帝国的版图,此时,玄武信仰早已从武当传到台湾,正所谓攻心为上,要想收复失地,首先要从信仰上入手,这让康熙又一次想到了武当山。
“因为在明清的时代,郑成功在收复台湾之后,他把玄天上帝视为一个航海神,因为从福建到台湾要经过澎湖那一带的所谓黑水沟,是一个比较危险的地方。先民们要移民到台湾,都会带一个香袋或者香旗到台湾去,那玄天上帝(信仰)是因为当初是跟着郑成功的船只移民到台湾去的。”
据台湾史志记载,康熙二十六年,武当山正一派道士湖北谷城洪氏三兄弟东渡台湾,建庙崇祀玄帝香火。“当时有记载,就记载他们把真(玄)武像带在船上,然后带到台湾,可能开始就是只是供奉在很不起眼的茅屋蓬里,还有什么什么等到他们真正移居下来有了钱,他们会盖庙宇,再把它供奉在这里面。”
越过海峡,武当山玄武神在台湾落地生根。郑成功先后为玄武神建立小上帝主庙,大上帝庙,作为镇守一方的神庙,同时还鼓励民众广为奉祀,将玄武神作为台湾的守护神。
“清朝以后,它影响到台湾华人地区,不光是台湾,而且影响到中国周边的国家。比如我们到越南去,它河内就有真(玄)武庙,真(玄)武庙大概就是清朝,相当于咱们康乾时代,康乾时代铸的这个大的,真(玄)武的神像也是把它作为北方的保护神来崇拜的。就说它也影响到国外,而且这个不是华侨的庙,是越南国家祭祀的这个寺庙,就可见它影响广及达到海外的程度。”
公元1685年,毁于吴三桂叛乱时的太子坡重修;这一年,台湾成功收复,明王朝的阴霾彻底从康熙心中褪去,现在该是稳定民心的时候了。
康熙四十二年,玄烨派人前往武当山敬香,并奉香仪一千两以答谢神灵;同时,手书五块匾额,分别悬挂于紫霄宫、五龙宫、玉虚宫和金殿。三百多年来,只有悬挂于金顶玄武神上方的匾额保留至今,它通体以龙纹装饰,中间篆刻下康熙御印,在香火的熏染下,“金光妙相”四字通体乌亮。 或许,只有这四个字才能表达康熙对玄武神的感激与敬仰。此后,是三十多个春去冬来,武当山安然度过了雍正王朝,接下来,这座大山即将迎来又一个重要的时刻。
《问道武当》解说词:第九集 共祈太和(下)
公元1736年,清乾隆皇帝登基,几乎是刚刚即位,乾隆帝便诏告天下,永久免除朝圣者进武当进香时的香税;香税是明清时国家对朝山进香信士征收的一种特殊税种,进香需要纳税,还设有税官进行管理,在明以前尚未见到。 “(武当山)应该是整个名山中宗教圣地,它最先收香税的,因为在明以前是没有记载的,至少是我们现在找不到这种记载。最早是从武当山开始收,它比当时的泰山还要早了十几年;就是明代的时候,武当山跟泰山的香税其实是不相上下,这也反映出武当山的香客他朝山的兴盛。”
当时进香香火的兴盛,可以从武当博物馆的一件文物得到体现。这是一件明万历年间的珍贵文物,它整体为圆形,象征武当山主峰天柱峰,其周身完整记录了从净乐国太子入武当修道,最后贵为玄天上帝的修仙故事。从山麓到金顶铸一条饰栏蹬道,它穿过峰峦叠润直通一天门,经二天门、三天门后,进入象征天界的金顶。
然而,这件布局紧凑且极富想象力的艺术珍品,并非宫廷御赐,而是由山西平阳府信士集资铸造的。金殿两侧的铭文上,镌刻着一百多位信官信士的姓名和捐资数额。
四百多年后的今天,查阅了众多文献后,我们仍旧无法还原有关这件文物的故事。在模型上我们找到了文物的铸造者当年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名字,一个没有历史记载的工匠,打造出了所有朝圣者心中的武当。 岁月荏苒,朝代更替,大山却一直在那里,它在静默中赢得尊崇,又在静默中容忍萧瑟;始终不肯离开这座大山的不是给过它威名供奉的历代君王,而是千百年来始终追随的朝拜者和这座山中的寻常子民,信仰的力量借助王权和民间两翼,终于造就今日巍峨壮观的古建筑群。
初秋是护林员老梁最忙的季节,他要给村民们发放防火宣传材料。“你是老年人,你更应当对护林防火要注意,要贴在墙上,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我没文化,我看不懂…”“你没文化,回来叫你的儿子,你的孙子,念念叫你听听。注意冬季防火,屋前屋后,这个地方要清扫干净。”老梁一家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大山养育了他们,他们也以自己的方式回报这座大山。除了宣传防火,老梁每天都要巡山护林。常言道,靠山吃山,他们守护着大山,大山也以特别的方式回馈着他们。
如织的游客使得此地商机垂手可得,老梁和家人也在紫霄宫前经营了一个小商店。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他们都在这里见证着紫霄宫最热闹的日子。 史书记载,玄武大帝在农历九月九得道升仙,每年此日,武当紫霄宫都会迎来四方香客。多年来,台湾进香团从未爽约。 “没有开放之前,台湾还是有一些公庙,比较有代表性的公庙,在做共同的祭祀活动,甚至有一部分人,还会特别的面对我们武当这个方向做一些邀祭的方式。事实上跟两岸之间的关系不管是文化的或是宗教信仰的,是一脉相承的,是血浓于水的,是无法割舍的,尤其两岸交流之后,(交流)会越来越频繁。”
同根同源,同一个信仰,北极玄天上帝是台湾民众至今崇奉的道教大神。自1988年以来,到武当山玄帝宫朝圣谒祖的台湾同胞日益增多。据不完全统计,近二十年来,共有五百多个台湾朝圣谒祖团来武当山进香,朝圣台胞达六万余人。 “甚至在玄天上帝文化信仰来讲,台湾方面也认为说,玄天文化在武当文化里面有很丰富的内涵,还是值得一个中国人骄傲的。一个文化内容那也需要说你把它传播到台湾去,甚至全世界去。” 很多外国朋友到这里来修炼,美国的、俄罗斯的,欧洲德国、法国,包括还有东南亚的,韩国、日本很多朋友都慕名到武当山来。“因为武当山融汇了我们中华文化的内在的这种美好的传统和精神,也就是这种太极思想,太和思想,和谐的理念。” 公元2007年,玉虚宫重建工程启动,预计到2010年完工。古建筑的维修与重建是一项进度极其缓慢的工程。在这个被速度和效率裹挟着疾行的年代,武当古建筑的重建工程却有着修旧如旧,不急不火的悠然。老工匠们耐心地指导着徒弟们,凭借这一砖一瓦、一笔一划来续写武当的辉煌,或许他们在残垣断壁间悟出了一个道理,经典从来不是一夜写就的。
“这几年我们投了有将近八千多万,对这个古建筑群进行维修,让这份世界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了解它,使它不断地发扬光大,使世界各地的人民了解它,让武当文化、中华文化传承到世界各地,让人共同领略感受这份文化遗产,感受中国人民,勤劳的中国人民的这份智慧。” 这是一代代武当人不断营建和守护着的家园,他在地球神秘的北纬三十度线上,与玛雅古建筑、埃及金字塔等许多业已消失或仅存遗迹的文明奇观共生共荣,并执着地坚守至今。 从这里开始,武当山出现了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座皇家庙宇;然而,多少市井喧嚣的繁荣,多少亭台楼阁的壮丽,都沉寂在岁月的尘埃之下。今天,我们只能遥望仅存的残碑旧迹,猜想五龙宫曾经有过的鼎盛。
每一个新的高度都是一次历史的跨越。宋朝时武当山成为了帝王们的希望所在,八百多年前的宋宣和年间,徽宗敕建太玄紫霄宫,从空中俯瞰紫霄宫,一条笔直的中轴线贯穿始终,恰好吻合了“皇权中轴”的指导思想,宫殿落成后,它被称为国家祈福之廷。 构筑于绝壁之上的南岩宫,是东方人用石头书写的历史。公元1313年修建了二十七年的南岩石殿完工,皇太后赐宫名“天乙真庆宫”。元代的武当山第一次成为了皇帝告天祝寿的专门道场。
从山脚象征“人间”的建筑到山腰的“仙境”,再到山巅天柱峰所代表神权皇权的“天国”,武当山因此被明皇室封为“天下第一山”。 这是关于一座大山的追忆,自两千五百年前《道德经》从这里流传,便有信徒们不远万里前往此地共祈太和。他们仰望追寻的并不是这些肉眼能看到的巍峨殿堂,而是盘亘在他们灵魂深处的那份对先人的崇敬和对自然的礼赞。
更多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